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陈鹏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量飙升,今年重庆或跻身前三

2023年,全国汽车产销双破三千万,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首破“双百万”,汽车出口首次跃升全球第一,擦亮了“中国制造”新名片。

正如新能源汽车企业今年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一样,新能源汽车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今年产量排名可能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去年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2位的重庆,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底座坚实、势头强劲,是一座“奔跑在车轮上的城市”。

4月20日,重庆市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比去年全年加快2.0个百分点。从主要支柱产业看,汽车、材料和电子产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3.7%、8.0%和7.3%,是全市工业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支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一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6.51万辆,增长106.4%。排在广东、上海和陕西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虽然重庆与陕西仍然有5万辆的差距,但是从重庆发展的势头来看,今年有可能挤进全国前三。

而重庆市经信委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重庆汽车出口货值89.2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电动汽车出口1.4万辆,货值同比增长219.4%。

重庆,正在向现有汽车产业格局发起挑战!

一、重庆汽车的崛起之路

重庆作为全国有名的七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并在此后数十年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重庆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陆续引进铃木、马自达、福特、庆铃、林肯、通用及现代等国际汽车品牌,东风小康、长城等国产品牌,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本土汽车品牌力帆等。

这些车企的引入发挥了更加明显的集群效应,吸引了更多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使更多车企走进重庆,进一步扩大汽车产业阵容,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这些优势随着新能源车的迅速崛起被大大削弱。

2014年,作为重庆唯一的民营车企,力帆汽车开始向新能源车转型,并推出首款新能源车型“力帆320E”。当年推出这款车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是我国首款换电模式的新能源车型;二是为了快速铺向市场,力帆创立共享出行品牌“盼盼出行”。虽然力帆今天的结果令人惋惜,但它创新的两种模式都很有代表性,目前新势力品牌蔚来就是采用的换电模式,而共享出行的“跟随者”更多。在2023年10月23日国轩高科还就“共享出行定制车”与曹操出行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只能说,力帆生不逢时,当然,集团内部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此后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重庆各家车企开始齐齐发力新能源汽车,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培育出了长安系的阿维塔、深蓝、启源,东风系的赛力斯问界、岚图等。尤其作为重庆本土车企的“老大哥”——长安近年来逐步把重心放在自主品牌上,持续发力,在新能源汽车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将长安打造成一个在新能源领域备受大众认可的品牌。而另一家不可小觑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也凭借自身的技术储备,再加上华为与宁德时代的加持,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

二、五大亮点

回顾历史,我们多少能感受到重庆汽车的成功基因。但其实近期,重庆汽车还有很多突破。

2023年是重庆提出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战略目标的开局起步之年。据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涂兴永介绍,过去一年,重庆汽车主要有五个亮点:

一是产量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量达到2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30%。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逐月攀升,12月份达到9.6万辆,占全市当月汽车产量比重的38.5%。

二是产品迈向高端化。重庆造汽车品牌向上全面发力,阿维塔12和赛力斯问界M9分别成为“重庆造汽车”第一款售价超过40万元的轿车和第一款售价超过50万元的SUV。赛力斯问界新M7在12月份交付量2万台,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单个车型的单月销售新纪录。

三是零部件配套增强。全市规上汽车零部件产值增速达10.5%。特别是功率芯片、激光雷达、驱动电机等一大批重点补短板项目纷纷落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3大系统、12个总成、56种部件已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

四是国际市场扩面增量。重庆造汽车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36.8万辆、同比增长29.8%,出口金额331.7亿元、同比增长51.9%。长安、赛力斯在东南亚、南美、欧盟等市场的渠道和工厂建设加速推进。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建成充电桩10万个,累计建成21万个,平均车桩比、公共车桩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换电站数量和换电车辆推广数量均跃居全国第2位。

涂兴永表示,2024年,相关部门将紧紧围绕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这一战略目标,持续抓好“1+7”规划体系落实,出台实施商用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网融合、车路云一体化等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力争2024年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

三、重庆凭什么?

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而在此轮汽车行业变革中,自然成为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重点。

熟悉新能源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能源汽车讲究“三大件”——即电池、电动机、电控,也叫“三电系统”。

在电池方面重庆有着突出优势。近年来,重庆在这方面得到大力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产业链完善对策》系列研究报告透露,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已经累计建设近20个锂电基地,规划产值超4000亿元。

近年来,重庆在电动机方面也有显著突破。例如,2023年1月9日,为蔚来、东风汽车等提供服务的信质集团,其新能源汽车电动机定转子总成项目在重庆两江新区龙兴新城开工。该项目投资13.1亿元,投产后或为一个年产300万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动机研发生产基地,将为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提供重要助力。2023年6月,为雷诺、长安、东风、北汽新能源、奇瑞及云度等汽车品牌提供电动机、电控的大洋电动机车辆事业集团,其新能源汽车总成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重庆渝北,将在渝北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研究院,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及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电控系统相当于一台车的“大脑”。电控系统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电子信号将能量传递分配至四轮上,同时将遍布全车的传感器搜集到信息及时反馈、交换。如果没有足够智能的电控,车辆的基本安全和精准操控就无法保障,就算拥有再强大的电池和电动机,也无法发挥出车辆的最佳性能。2023年,武汉菱电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5000万元在重庆市涪陵区建设一个电动机电控二合一及集成一体化桥多合一的生产线和配套研发实验室。此外,重庆地区还有重庆元丰汽车电控系统有限公司等专注于电控系统研发与生产的多家企业。

此外,底盘作为保证车辆驾驶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关键部分,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没什么区别。在这方面,重庆作为一座有着近70年汽车工业历史的城市,优势更加明显。

超充也是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一环。重庆作为汽车制造重镇,在超充领域也是动作频频。

去年,重庆在提出建设“七个之城”中,提出了打造对包括超充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谋划的“便捷之城”。

今年,重庆正式接棒,出台实施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提出要形成“1公里超充圈”,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

4月11日,重庆市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建,绿能大合运营的重庆首座智能超充示范站正式投用。该超充终端最快能实现充电5分钟可续航250公里以上,相当于“1秒1公里”。

4月18日,全球汽车充电桩行业龙头企业星星充电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渝成立超充联盟。

从积极谋划到快速落地落实,重庆加入建设全国一流便捷超充城市竞争行列的步伐,不谓不快。

四、结语

根据各城市发布的数据,深圳、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百万辆级,西安达到98.38万辆,这三城位居全国前三。此外,2023年,广州、合肥、常州、长沙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65.16万、74.6万、67.8万和72.69万辆,都位居重庆之上。

因此,重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市竞争中仍面临很多竞争,要冲刺更好的名次还有很多挑战。

但重庆的一大优势在于,相比其他城市,它的代表性新能源车企品牌相对多元,而不是绑定某一家企业。既有长安系的长安、UNI、欧尚、深蓝、启源、阿维塔、深蓝S7等新能源品牌矩阵,还有赛力斯和华为联手打造的问界新M7、M9等。

因此,在产能、品牌车企和配套体系的支撑下,重庆具备冲击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