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鲤鱼

两个小时前,理想汽车 2024 Q1 财报电话会议刚刚结束。

在今天的财报会议上,李想一改以往舌尖口快、「产品暴君」的风格,显得十分谦逊:「我必须承认,今年以来,我们面临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一季度的表现,与我们年初的预期有所差距。」

三个月过去了,前后对比,不论是李想本人的活跃度、理想汽车官方账号的传播频率,还是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度,都出现一定落差。

2 月底,理想曾经发过一份「千亿营收、百亿盈利」的年度财报,电话会议前后,关于理想的空前狂欢迅速蔓延,直到 3 月初,MEGA 没能接住「泼天的流量」,情况急转直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差距映射在现实中,其实有方方面面,这里不是要谈速胜论或者速败论,但关于理想的高潮与失落,难免令人唏嘘。

最近关于理想的热议话题还有什么?可能有传闻裁员 18%、投资者集体诉讼、周榜停更又复更,也可能有理想 L6 大定战报、L 系列和 MEGA 降价等等……

今晚,李想又宣布了纯电 SUV 产品跳票、销售门店展位倾向理想 L8 等消息,意味着 L 系列仍然是理想的销量主力。

一季度翻篇,理想纯电从 0 走到 1,M 系列和双能战略后续怎么规划?在社交媒体上变得沉默的李想,如何回应外界对于理想的期待或者忧虑?

点击+关注「来电小组」社区

一起聊聊新势力「御三家」狭路相逢的故事。

急刹?

午后,理想汽车就公布了 2024 Q1 的业绩数据。

财报里有相对亮眼的数字。譬如总营收 256 亿,毛利率 20.6%、车辆毛利率 19.3%,现金储备 989 亿等,官方称,营收创下同期新高;

当然,相较于 2 月 26 日理想公布的收入指引 312.5 亿至 321.9 亿,实际总营收 256 亿,存在不小差距,989 亿的现金储备,也低于去年底的 1036.7 亿。

也有不太乐观的表现。譬如经营亏损 5.85 亿、经营利润率 -2.3%;另一个关键是环比下降的基调,譬如净利润环比减少 89.7%、毛利环比减少 46% 等等。

有意思的是,理想上个季度经营亏损 5.85 亿,净利润却有 5.9 亿,这是怎么实现的?有人猜,这来源于现金理财投资利息,但官方没有进一步说明。

理想对二季度的展望,也相对保守。Q2 营收 299 亿至 314 亿,同比增长 4.2%-9.4%;交付 10.5 万辆至 11 万辆,同比增长 21.3%-27.1%。虽有增幅,但数字均低于市场预估指引(386.3 亿、13.07 万辆)。

销售的季节性变化是原因,但不能解释全部,纵览下来,理想交出的 Q1 财报,不太振奋人心——像是在 2023 年的急速狂飙之后,踩了一脚重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第一季度的业绩,官方的说法是「稳健」,但这几天舆论场中的理想,其实是寒气不断。

近日,21 财经独家报道称,五一假期后,理想汽车启动了一场大规模裁员优化比例超过 18%,依据去年年度财报上的 3.16 万员工总数估算,此次裁员涉及 5600 人。

据悉,裁员涉及销售服务运营、招聘部门,智驾团队部分员工也在优化行列,裁员计划在五月内收尾。

招聘软件、社交平台上,关于理想裁员的大小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网上有自称内部人员自嘲称,「HR 是上午谈的,人是下午走的,飞书是晚上销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晚上的电话会议上,李想第一次正面回应这一次组织调整。

他说,这一次组织调整最核心的变化,是成立质量运营的专门团队,从而让业务专注于高质量决策、以及提升执行效率,而不用把大量时间放在重复的运营工作上。

在李想看来,组织架构调整的效益,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我觉得组织的升级调整,一般需要 12-24 个月才能看到真实的结果。如果要衡量这一次组织调整的结果,应该在 2025 年会看得更清晰。」

短期内能看到增长的,或许还是销量。按照 10.5 万辆至 11 万辆的 Q2 交付指引来计算,理想对于 5 月和 6 月的月均交付量预期是 3.96 万至 4.2 万,整体高于一季度。

纯电 2025 见

2025 年要看的关键,反而不是组织效率变化了,因为李想宣布了今晚最重磅的一则消息: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的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

言下之意,理想的纯电,又一次延迟发布了,明年上半年的界定相对模糊,因为原定的时间是今年下半年——意味着,这次可能要延迟半年到一年。

这样的延迟既令人意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北京车展期间,李想坐在 2024 款 ET7 行政版的二排跟李斌聊天,当时苦笑着说,「高端纯电不好推」「补能网络没起来真的没法卖」。

进而,这不禁让人想起,原定去年底发布的 MEGA,延迟到今年 3 月初上市——上一次有人猜测延迟是为了内饰调整,这一次是什么?官方没说,但猜测已经冒头,有人说外观要大改,也有人猜整个产品定义都要再斟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 年已经是公认的淘汰赛,纯电 SUV 却要 2025 年见?理想汽车是怎么考虑的?

李想没有卖关子,给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现阶段销售中高端纯电 SUV,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是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自营的超充桩,达到和特斯拉中国相近的数量,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

第二,理想需要升级和增加更多的展位的综合店和商场店。「如果要支撑一个新车型获得过万月销量,大概需要全国新增 500-600 个固定的展位,否则就会出现增加产品数量,但是不增加销量的问题。」

推迟纯电 M 系列发布时间的考量,在于补能网络和销售网络,那官方认为,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适宜水平?理想汽车放在了 2025 年上半年。

这其中有 6-12 个月的窗口期,意味着纯电 M 系列的产品定义,具备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前曝光的谍照,参考价值或许都说不准了,那 M7/M8/M9 相比 MEGA 还有哪些进步空间?大家开始竞猜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想透露,展位影响月销量的问题,已经体现在理想 L8 之上,此前,L8 的展位数量减少了 40%——或许也影响了销量,但官方没有披露详细数字,只说目前正在恢复。

L8 要恢复 40% 的展位,那这是不是隐含了一个逻辑——此前盛传大面积撤店的 MEGA,展位会不会继续减少?MEGA 还卖吗?

36 万

MEGA 现在还在店里,其他纯电迟到了,但理想汽车对于销量的态度依然乐观。

财报刚开始,李想就先报了一组数据,用来作对比:

第一季度理想交付新车 8.04 万辆,同比增长 52.9%;根据中汽协统计,同期中国 20 万以上新能源汽车大盘同比增长 24.8%,结论是「理想汽车的增速高于大盘。」

MEGA 上市前,理想对于 2024 年的销量预期是 80 万,对纯电首作的期待是年销量 7 万到 8 万,即月均销量稳定在 6000 辆以上。

后来,理想曾在一场全员零售大会上表示,预计 MEGA 月交付节奏 2000+ 台,Q4 单月有机会突破 4K-5K,NPS(净推荐值)比较乐观,产能储备充足。

但是 MEGA 的首销期表现,似乎还在蓄势的阶段,3 月、4 月销量分别为 3229 辆、1145 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的事大家大概还记得,理想下调了 Q1 交付预期,从 10 万辆起降至 7.6 万辆起,又将全年销量预期下调至 56 万到 64 万。

56 万到 64 万少吗?其实不少,摊下来,也是月均销量 4.7 万到 5.3 万才能完成的水平。

除去理想一季度实际交付量 8.04 万辆、二季度交付指引 11 万辆后,其实隐含了一个预期:下半年累计销量 36 万辆以上,也就是月销超过 6 万。

在 MEGA 不及预期、纯电 SUV 明年见的语境下,怎么实现?

理想高级副总裁邹良军说,理想仍将信心投掷在 L 系列的增势之上,L6 在首销期内拿到了 4.1 万个大定,2024 款 L7、L8、L9 也已经降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 L 系列已经完成了 2024 款更新,那下半年的增长空间来源于什么?还会降价吗?

李想否认了这一考虑,「目前 L789 的新增订单量,每周都在持续增长,所以公司目前没有任何降价的计划。」

他再次强调,「20 万以上的中高端、家庭用户,是我们坚定的市场选择,中长期然后都不会发生变化。」

说完对于中高端家庭市场的坚定,他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谦逊,并补充道,「我觉得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好,这个市场还有更多、更细致的用户价值,等待耕耘和开拓。」

两千站、万根桩

MEGA 开头难、纯电 SUV 面临鸿沟,似乎让理想愈发认识到高端纯电之难。

难推,但不能不推,理想去年在上海车展上发布的双能战略,不论是智能还是电能,都有为重仓高端纯电的考虑。

理想制定了一份激进的补能计划,几经更新后,最新的规划是,到 2024 年底,建成 2000 座超充站、1 万根超充桩——包含城市和高速。

截至 5 月 19 日,理想已经开放运营 404 座理想超充站,配备 1770 根超充桩,以这样的速度来看,剩下七个多月,理想需要建成 1596 个站,大约要做到月均建成 228 个站、日均 8 个站。

官方披露,理想建成前 400 个超充站,用时 392 天,对比之下,下半年的基建 kpi 相当激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能的另一条线是智能,理想已经开启 AD Pro 3.0 全量推送,AD Pro 版本升级 BEV 视觉大模型架构,可实现千里接管级别的高速 NOA;AD Max 3.0 的无图城市 NOA 在本月开启千人公测,预计三季度向所有 AD Max 用户推送 OTA。

理想汽车执行董事兼总裁马东辉透露,在首批公测的 AD Max 用户中,城市 NOA 里程占可用里程的比例超过 65%。

新能源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已经是行业共识。眼下各家的智驾能力存在一定趋同性,FSD 入华的传闻也时不时给国内车企敲一记「警钟」,理想怎么看待智驾的同与异?

马东辉认为,以城市 NOA 为例,行业有重图、轻图和无图集中路线,本质上实现了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训练来学习人类驾驶,代替传统编程规则;特斯拉提出的端到端大模型是数据驱动的极致实现方式,技术趋势很容易达成一致,然而,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能力和资源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 FSD 入华,马东辉也表现出坦然应对的态度,「特斯拉 FSD 在国内开放,会让更多消费者关注智驾体验,让更多车企加大研发投入。」

双能战略不是这次财报的核心主题,官方没有进一步细谈,但智能与基建对于理想的存量产品而言,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智能+增程的组合,纯电产品暂时搁置后,理想的「双能时代」怎么推进?这是下半年值得长期观望的点。

正逢多事之秋,理想的财报没有表现出绝对颓势,即便低于预期,也保持了相对健康的经营状况,据官方说法,目前它是唯一一家实现六个月连续盈利的新势力。

至于高端纯电趟的坑,以及 MEGA 带来的连锁反应,理想曾经将原因归结为「误判」——对新车节奏的误判、对高端纯电市场的误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李想所说「以光明反击黑暗」、那封复盘内部信、2024 款 L 系列和 MEGA 全新定价策略,还有今天突发的「纯电 SUV 下半年不会发布」,如此种种,或许都是理想的「亡羊补牢」。

至于能不能恢复销量、财务的高增长?L 系列是关键,双能战略也是。

此前在增程市场「无往不利」的 L 系列,现在有问界 M9、问界 M7、 星纪元 ET 参数 图片 )、零跑 C10 等等对手,到底是 L 系列有先发优势和品牌惯性,还是后来者具备后发优势?

这个问题,留到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再来看答案。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