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时关税落地,对中国各大车企影响几何。

文丨赵宇 曾兴 龚方毅
编辑丨龚方毅

去年秋天,上汽、比亚迪和吉利收到欧盟委员会发来的电子邮件,附件是一个压缩包,包括 11 张电子表格、1 份银行授权书以及 1 份 60 页、超 1.8 万字的调查问卷。被抽中的 3 家中国公司被要求尽可能准确和完整地回复。

这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产业反补贴调查的开始。

7 个月后,配合调查的比亚迪和吉利被通知其出口到欧洲的电动车,将被分别临时征收 17.4% 和 20% 的反补贴关税。没有完全配合的上汽将被加征 38.1% 的关税。还有 18 家公司被统一加征 21% 的关税,包括华晨宝马、一汽奥迪。

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中国向欧盟出口纯电动乘用车在去年也达到 48.2 万辆(含二手车),占同期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的 45.1%。

由于中国电动车欧洲定价比国内贵一半甚至更多、大多数公司理论上可以消化加征的关税水平。但据基尔研究所估计,欧盟加征 20% 关税将减少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出口大约 1/4,相当于 12.5 万辆、价值近 40 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行业协会以及宝马、大众等欧洲公司都反对欧委会的决定。

德国、瑞典和匈牙利也反对加征关税,三国政府需要在 11 月 2 日前至少获得其他 12 个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支持,以推翻欧委会的决定。法国则展示了其在欧盟贸易政策上的主导地位。因为外界普遍认为欧委会是在法国的压力下主动发起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在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之后,更高关税可能会暂时减缓中国汽车公司在欧洲的进展,但不仅不会阻止它们继续在欧洲扩张,甚至可能长期推动它们持续占领欧洲市场。比亚迪已在匈牙利建厂、奇瑞也要去西班牙,就像 40 年前到美国建厂的日本汽车公司一样,去离当地消费者更近的地方造车。

临时关税有微调可能,推翻只能等 4 个月后的终裁

2023 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根据《反补贴基本条例》对原产于中国的纯电动汽车主动发起反补贴调查,涉及载客量不超过 9 人的纯电动汽车。

欧盟委员会称基于从各独立来源收集的市场信息 —— 包括 114 份涵盖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委、国有银行的文件、条例或者法规 —— 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产电动车受益于政府补贴,并因此加速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从而损害了欧盟产业。

根据基本条例,欧盟应最晚在启动调查后的第 13 个月结束调查并公布终裁决定(11 月 2 日)。而在第 9 个月(7 月 4 日)前,欧盟可以公布临时调查结果和临时措施,并提前三周对公众预先披露 —— 即当下欧盟所宣布的拟加征关税决定:

- 欧盟计划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三家抽样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出口的汽车,分别加征 17.4%、20% 和 38.1% 的反补贴关税

- 其它没有被抽样的中国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将被征收 21% 或者 38.1% 的反补贴关税,这取决于他们是否配合调查。他们也可以在当前调查框架内要求个别审查。

- 一汽奥迪、华晨宝马、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德国品牌在华合资公司也将被加征临时关税。提出申请的特斯拉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

- 欧盟现在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车征收 10% 关税。反补贴关税是在这基础上加征。

综上,被抽到调查的比亚迪和吉利汽车很可能完全配合了欧盟的调查,故被暂定当前临时关税水平。上汽则很可能因为没有完全配合调查,故被实施 38.1% 的临时关税水平。

截至发稿,欧委会没有回复我们对于为何抽调比亚迪、吉利、上汽,以及关税水平如何认定等事项的询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称,各家抽样公司分别收到了关于其加征关税的详细计算过程,他们可以在 3 个工作日内对关税税率计算的准确性提出意见,如果相关证据足够抵消欧盟此前经过计算所认为的 “伤害”,委员会将计算新的临时关税水平。

我们在欧盟委员会看到了详细的调查表格,涉及出口企业的身份信息、公司结构、股东信息、董事会成员、生产和销售的详细统计数据、出口到欧盟的交易明细、从政府获得的补贴等。每个部分都要求详细的信息和相应的支持文件。

德勤咨询部门指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的关键考量点包括补贴的确定、补贴的针对性、对欧盟损害的确定、补贴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反补贴对欧盟的利害等。明确这些要点后欧盟确定抽样企业,出口数量靠前的很可能被选中。

接下来,欧盟委员会将在 7 月 4 日临时关税生效前,对各成员国详细介绍拟定临时关税税率的水平。

27 个欧盟成员国不对临时关税水平投票,但需要对是否升格为永久关税投票。只有在至少 15 个国家投票反对、且这些国家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 65% 的情况下,临时关税才会被取消。否则 7 月 4 日引入的反补贴关税会在 11 月 2 日之后维持 5 年。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发给我们的书面评论中称,欧盟和中国达成协议从而完全避免关税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根据单独传达的信息,税率微调的可能性更大。

不同车企的腾挪空间各异

2023 年 8 月,瑞银拆解比亚迪最新款车型海豹,结合其对亚迪的供应链、成本、技术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后称,比亚迪比西方车企在欧洲的生产成本低 25% 左右。

6 月 13 日,瑞银欧洲汽车行业研究主管 Patrick Hummel 在评论欧委会加征关税的举措时称,对于中国电动车海外定价往往高于国内市场,厂商有更高的利润率,因而他们仍有一定降价空间来部分抵消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我们查阅了多家大型出口车企在欧洲的定价,简单计算其和国内同款车型以及海外竞品的差价,以大致了解不同车企吸收或者转嫁加征关税水平的空间。因为海内外 “差价” 包括了运费、保费、售后、人工以及合理利润,车企实际应对加征关税水平可能会更复杂。

  • 比亚迪迎来变相利好

比亚迪去年在海外市场销售了 24.3 万辆电动车,欧洲(不含俄罗斯)只占 1.6 万辆左右。再加上其国内外差价大、混动和纯电车型都有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委会此次宣布加税对比亚迪是一种利好。

去年以及今年前 4 个月,比亚迪在欧洲卖得最多的车型是 ATTO 3(国内市场对应车型为元 PLUS),分别销售超过 1.3 万辆和 4400 辆。之后依次是海豚、唐、汉和海豹,去年欧洲市场销量分别为 1070 辆、971 辆、771 辆和 270 辆。

ATTO 3 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为 3.799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29.8 万元),比竞品车型大众 ID.3 的起售价 3.999 万欧元便宜 5%。但相比元 PLUS 在中国市场的起售价 11.98 万元,则高出 148.5%。

唐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为 6.99 万欧元,较竞品车型特斯拉 Model Y 的 4.597 万欧元高出 52.1%;汉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为 6.9 万欧元,较竞品车型特斯拉 Model 3 的 4.197 万欧元高出 64.4%。除了 ATTO 3,比亚迪旗下另一款紧凑级纯电 SUV 海豚同样具备较强竞争力,这款车型目前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为 2.8 万欧元,较国内市场溢价 119.8%。

欧盟的提出的临时反补贴关税政策仅针对纯电动车型,插电混动车型则不在限制范围内。据我们了解,比亚迪将加快在海外推出插电混动车型,以抢占当地市场份额。2023 年,比亚迪共销售新能源汽车 302.4 万辆,其中插电混动车型占 47.9%。

为了在欧洲市场有更大作为,比亚迪还计划在当地投资建厂。5 月上旬,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称,比亚迪计划在欧洲投资数十亿欧元,涉及工厂、分销网络和市场营销,并考虑 2025 年在欧洲建第二家工厂,还将把海鸥等售价低于 2 万欧元的电动车引入欧洲,目标到 2030 年超越大众、特斯拉和 Stellantis,成为欧洲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品牌。

  • 出海排头兵上汽受到最大冲击

2023 年,上汽集团海外销售汽车 120.8 万辆,连续 8 年排名中国车企第一。

欧委会提出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上汽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厂商。这既是因为上汽在欧洲市场的销量高,Marklines 数据显示,上汽去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 24.3 万辆;同时也是因为上汽被加征的临时关税税率最高,达 38.1%。

这会大幅压缩上汽纯电车型在欧盟市场的利润空间。

上汽在 6 月 13 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欧委会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的相关措施,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甚至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2023 年,上汽在欧洲市场卖得最多的车型是 MG 4 EV,累计销售约 7.2 万辆。其他销量排名靠前的车型是 MG ZS、MG 5 和 MG MARVEL R,去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分别为 19844 辆、9726 辆和 6295 辆。今年 1-4 月,上汽在欧洲市场的累计销量约为 7.6 万辆,同比增长 27.3%。

目前,MG 4 EV 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为 32285 欧元(折合人民币 25.3 万元),较其在国内市场 10.98 万元的起售价高出 130.4%,但也比主要竞品车型大众 ID.3 便宜 23.9%。

除了 MG 品牌,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也有进入欧洲市场的计划。今年 2 月,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在上汽集团新春媒体沟通会上表示,2025 年,智己 L7、LS7 等多款车型计划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市场布局。在欧洲,智己品牌将和 MG 品牌共享经销商网络。

对于希望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的上汽来说,要么去当地建厂、要么配合调查以尽量争取更优惠的税率水平。在 6 月 13 日发布的声明中,上汽集团表示,随着 MG 名爵在欧洲市场销量的增长,正计划将中国新能源技术、绿色工厂引入欧洲。

  • 吉利当前影响很小,以后不好说

吉利最终被加征 20% 的反补贴税,比平均值低 1 个百分点。

在吉利出口总量中,欧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2023 年吉利在海外的销量达 27 万辆(包括沃尔沃),其在欧洲销售的品牌众多——极星、沃尔沃、极氪、领克、路特斯等,但总量不大。去年在欧洲十三国的销量为 2.2 万辆,虽然在中国车企中排第二位,但销量不及上汽零头。

从当前销量来看,吉利旗下受影响较大的品牌是沃尔沃和极星。但沃尔沃在瑞典、比利时拥有两家工厂可供调节,目前沃尔沃已决定将 EX30、EX90 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比利时,产线转移可能会抬高生产成本。

沃尔沃在欧洲畅销的纯电车型是 EX30、EX90,4 月 EX30 在欧洲的注册量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Y,达 8015 辆。EX 30 在德国的起售价为 36590 欧元(约 28.6 万元),相比国内高出 40%。

极星则在诞生之初就以欧洲为主要市场,其最畅销的车型 Polestar 2,去年在欧洲销量超 2 万辆。Polestar 2 单电机标准版在德国定价 46275 欧元(约 36 万元),比国内 29.98 万元的定价高约 20%。加征关税后,将与国内价格持平。

刚进入欧洲市场的极氪,目前销量不超过千辆,影响更多在未来战略。

去年上海车展,极氪发布欧洲战略,以直营模式把极氪 001 和极氪 X 带进欧洲。当时极氪欧洲销售公司 CEO Spiros Fotinos 称,力争在 2030 年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品牌。

一季度业绩会上,有分析师问及极氪对欧盟反补贴的应对方式,极氪 CFO 袁璟回应道,“在东南亚、西欧、美国,我们(吉利)集团都有制造设施,极氪将会采取 100% 的本地化生产制造策略。相较于竞争对手,我们的拥有更灵活的本地化能力。” 他还补充道,尽管极氪在欧洲拓张,但欧洲南部市场的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获得增长,更为关键的是拉丁美洲、东南亚及中东等市场。

去年极氪首批线下直营门店落地瑞典和荷兰。按照原本规划,今年底前将进入 6 至 8 个欧洲豪华车市场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接下来是东南亚、中东、南美、澳洲等 50 个国家地区市场。

  • 特斯拉税率未知,决定先涨价

特斯拉宣布,因欧盟即将实施的关税政策,将从 7 月 1 日起上调在中国制造并销往欧盟的 Model 3 价格,涨价幅度暂未公布。

目前特斯拉可能被加征 21% 的关税。但它已向欧盟提出单独审查的要求,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

特斯拉在欧洲销售的 Model 3 几乎都来自中国。2023 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超 34.4 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超 27%,这些车销往亚太、欧洲地区。

据特斯拉德国官网,当前 Model 3 后轮驱动版售价为 40990 欧元(约 32 万元),相同配置国内售价为 23.2 万元。上海工厂投产后,得益于国内制造的成本优势,Model 3 的价格降至 30 万元以下。

但特斯拉在欧洲最畅销的车型是 Model Y,去年卖出 25.5 万辆。今年 4 月,Model Y 仍位居欧洲纯电销量榜首,上牌量约 1 万辆。目前 Model Y 后轮驱动版在德国的售价为 44990 欧元,比国内高出 40%。

特斯拉在德国柏林的工厂生产 Model Y,每周产量约 5000 辆,扩建后可年产 100 万辆。

  • 加税决定宣布前,长城已放缓欧洲市场扩张

长城汽车出海多年,但在欧洲市场的存在感较弱。Marklines 数据显示,2023 年,长城在欧洲市场售出约 6600 辆车,其中大部分为欧拉好猫,为 6200 辆左右。今年 1-4 月,长城在欧洲市场销售新车 1519 辆,同比增长 170.8%。

欧拉好猫目前在欧洲市场的售价区间为 3.5 万-4.5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24.6 万-31.7 万元),较国内市场的 10.58 万-13.58 万元高出约 133%。

长城已经放缓在欧洲市场的扩张步伐。6 月 4 日,长城汽车在欧洲官网发布声明称,将在 8 月关闭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总部,并解雇全部 100 名员工。对此,长城解释称,将停止向其他欧洲市场的扩张,但不打算退出欧洲。

  • 奇瑞出口以燃油车为主,可能影响欧洲出海进度

2023 年奇瑞海外销量 93.7 万辆,出口量仅次于上汽,位居第二。但与上汽不同的是,奇瑞只有少量新能源汽车出口至欧洲,去年在当地最畅销的纯电动车是 OMODA 5,约 1.3 万辆。基础版 OMODA 5 在英国的指导价为 2.4 万英镑(约 22.3 万元),相比国内 7.99 万元的定价,溢价 180%。

奇瑞更大的出口市场是在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占比达 56%,且以燃油车为主。去年出口量最高的瑞虎 7 接近 18 万辆。

今年 4 月,奇瑞与西班牙汽车公司 Ebro-EV Motors 签署协议,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电动车。这是奇瑞在欧洲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为 2021 年关闭的原日产工厂。奇瑞将在今年三、四季度投产欧萌达等车型。

此外,奇瑞还与意大利经销商 DR Automobiles 有合作。DR 以 CKD(拼装车)的方式在意大利组装奇瑞的汽车,再悬挂 “SportEquipe” 车标上市。DR 已用这种方式将多款奇瑞瑞虎系列产品引入欧洲。

DR 主打低价市场,去年在意大利卖出 2.5 万辆汽车。名为 DR 5.0 的奇瑞瑞虎 3 汽油版本定价 18400 欧元(约 14 万元),同一车型在国内定价 4.99 万元至 8.49 万元。今年 4 月,这款车在欧洲的注册量为 1126 辆,同比增长 54%。

虽然目前欧洲市场在奇瑞的出口占比很小,但可能会影响后续在欧洲的出海进程。

今年 2 月,奇瑞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发布 Omoda&Jaecoo 两大品牌,同时发布 OMODA E5 和 C5 两款车型。按照计划,奇瑞将在今年底前进入英国和波兰市场。到 2025 年底推出 Exlantix(星途)品牌,同时为 Omoda 和 Jaecoo 品牌各推出三款不同燃料系统的 SUV 车型。

欧盟不接受终局论

除了上述车企,在欧盟拟加关税名单的企业还有宝马、一汽、长安、东风、零跑、南京金龙、蔚来、小鹏、爱驰和江淮,但它们在欧洲的销量相对较少。

以将出海首站放在欧洲的蔚来为例,2021 年 10 月,蔚来在挪威开设首家 NIO House。截至 2023 年年中,蔚来在欧洲开立 5 家 NIO House,分布在北欧、德国、荷兰;7 家 NIO Space,主要分布在北欧国家。

与国内的产品战略相同,蔚来在欧洲同样攻占高端市场。新一代 ES6 在德国售价为 6.55 万至 7.45 万欧元(约 52.1 万元至 59.3 万元),比国内定价高出 54%。不过据 Eu- EVs 数据,2023 年上半年蔚来在欧洲销量仅 832 辆。今年前四个月,蔚来的注册新车进一步下滑至 153 辆。

对于欧盟的政策,蔚来回应称,“将持续关注、评估,并根据进展调整商业计划。在调查的最终结论宣布之前,我们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仍然抱有希望。”

去年底,马斯克说 “未来全球只剩 10 家车企,特斯拉和中国包揽”。而中国新入行的汽车公司一把手、尤其是从互联网或者消费电子产业转移过来的,更早也更爱讲 “终局论”。

李想说 2025 年会诞生新能源 “五大常任理事品牌”。李斌说 “有世界前十车企,中国独占五家”。余承东说中国汽车市场 “最终主力玩家将不超过 5 个”。雷军说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汽车产业链条长、经济产值高、就业面广,因此长期受到关税保护。在欧洲,汽车产业提供 1380 万个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占欧盟总就业人数的 6.1%。日本的这个比例更高。在中国,汽车对 GDP 的直接贡献超过房地产、达到 10%。

今年 1 月,马斯克说 “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电动车企能摧毁世界上大多数竞争对手”。现在欧盟拒绝发生 “如果” 的事。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