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我们走进江苏无锡。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一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里,不少企业正忙着搬家。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哪些变化正在这座城市发生?

来到江苏无锡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产业园时,园区内正在进行扩建。招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这4栋新厂房明年才能建好,但其中大部分已被提前预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迫不及待,甚至宁可搬来搬去地折腾,是什么在吸引这些入驻企业?记者找到了一家刚搬进临时办公区的企业。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已经在临时场地里搭起了生产线。

而这家刚入驻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企业,短短四年时间已经搬了两次家。企业负责人说,今年以来订单增长了50%,产能也扩大了四五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产业园的指示牌上,记者发现,许多企业的名字里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智”字,而智能化转型也让无锡这个曾经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面貌焕然一新。位于无锡东部的这条先锋路就见证了跨越式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央视记者 张艺瑾:在先锋路的南侧,我们可以看到有大片低矮的建筑,这是十多年前建起的先锋汽车城,而在路的北侧,同样是汽车产业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片拔地而起的写字楼,车身传感器、车联网、自动驾驶,正在这里孕育,重新定义着“先锋”这个词的内涵。

把一座城变成一个“实验场”

总共分几步?

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了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在整车能力并不突出的无锡,智能网联汽车的配套产业链为何能在这里快速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工信局,在这里,一份不断更新迭代的文件,让记者找到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管理细则,三年时间里更新了三版。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点,到全市范围,再到开放新的驾驶装备,无锡市工信局的负责人说,智能网联汽车每年的形势变化很快,规章制度也要同步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市工信局副局长 秦晓华:我们其实也是更多地考虑到要加大开放力度,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路侧设施等等的建设,我们也是推动形成了创新的氛围和产业发展的氛围,推动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型“实验场”。行走在无锡街头,记者看到,无人小巴、无人环卫清扫车、无人物流配送车往来穿梭。这样一个城市级的实验场,是如何打造的?

打开导航、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司机坐在原地,却能通过5G传输实时操控路上的自动驾驶车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举措和应用场景,正在无锡多点开花。这张特殊的车辆牌照,只要二维码扫一扫,无人驾驶车辆的所有信息就能一一查验,极大提高了交通管理效率;这个数字孪生平台,天气、事故等路况,能够实时“标红”,辅助车辆进行驾驶决策。

而这背后,是一场城市量级的基础设施 “总动员”。目前无锡已有超1700个路口信号灯网联化升级,完成信号灯在线导航、危险预警等100余项车联网应用场景的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何把车上、路上、云端的一张网连起来,则是难题中的难题。在无锡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眼下正在忙碌的,就是让这张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大网,越织越密。

“套娃”式创新体

如何织出产业发展的 “一张网”?

在无锡,为“聪明的车”搭建“智慧的路”,吸引下游应用端企业加速聚集。在产业链上游,一个“套娃式”的创新联合体,也在让相关前沿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

记者来到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中心主任陈大鹏正在先进感知研发实验室里做实验。而这只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科研人员,还是管理者,又是企业家,陈大鹏的这三重身份,正是他所在的创新联合体组织架构模式的缩影。陈大鹏向记者展示了这张特殊的组织架构图:

  • 有的机构负责搭平台、建生态;
  • 有的机构负责攻市场、攻研发;
  • 还有的负责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虽然“成分”多元,但却分工明确,融合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 陈大鹏:多种模式组合起来,一面连接高校科研院所这些专家院士科研的资源,一方面连接企业,实现小机构大合作,可以说是产业集群的链条的“织网人”。

眼下,创新促进中心的这张大网里,已经“网”住了22位“两院”院士、52位知名专家团队,还“网”住了智能传感器、车联网、物联网等相关领域数百家企业,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共建13个技术创新基地、4个联合实验室。

创新要素越聚越多,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让供需双方高效准确地对接资源?在促进中心,记者看到一沓被废弃了的表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张表格到一个数据库,更加细致的工作方法、全链条的跟踪服务,正在让更多科创种子结出产业硕果。

目前,无锡已基本形成覆盖信息感知、传输组网、计算存储、应用处理的完整产业链条,汇聚创新载体近200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7.36%,撬动新质生产力加速释放。

(总台央视记者 丁雅妮 张艺瑾 李筱 郑玉锴 徐靖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