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中国成立前一天,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在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来纪念革命年代牺牲的所有英雄。
当天便举行了奠基仪式,从1952年开工到1958年建成,历时6年时间,饱含了太多工作人员的辛酸。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原计划将纪念碑建在东单广场,然而,该提议因存在变化风险而被否定后来有人主张建立在西郊的八宝山上,因为这里安葬着很多的烈士。

早在1946年,八宝山就成为了烈士安葬的地方,当时占地80亩,有殿堂、房舍57间,附属房舍84间。无论从面积大小还是纪念意义上,八宝山都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但梁思成和林徽因认为,虽然八宝山地方不错,但毕竟这里只有部分烈士,这里的环境更适合建造一座专业的革命公墓,而纪念碑应该有更深的文化意义。

最终,通过反复讨论,决定将纪念碑建在靠近国旗的地方,并与天安门、中华门保持一条线。天安门广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体现着“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这个决定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而纪念碑的设计形式和结构也很快成为了争论焦点。最初有人提议参考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但该提议未被采纳。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毛主席和梁思成认为,纪念碑应采用中国古代碑的形式,因此最终决定采用正方形底座托起的设计,简单而庄重。

寻找合适的碑石也是一项艰巨任务,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到了一块重达300吨的花岗岩,作为雕刻纪念碑主体的材料。纪念碑的背面文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毛主席亲自书写。

通过多次修改,周总理最终选定了一篇满意的作品。在纪念碑的浮雕上,艺术家们经历了漫长而辛勤的努力,精心刻画了172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使得他们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然而,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纪念碑建造期间,恰好是林徽因病重期间,但是她乐此不疲,坚持工作,梁思成多次劝说她,一定要注意休息。

但是林徽因表示,她自己的病情自己知道,她要抓紧时间工作,不拖大家的进度,争取看到纪念碑揭幕的那天。

正是在林徽因这样精益求精的工作中,她设计了几百张图案,最后才确定了橄榄枝的图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还要雕刻上浮雕,当时负责雕塑的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

结合毛主席所写的碑文内容,最后以“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为主题,设计出浮雕。

为了让人物更加逼真,他找到了真人,脱了衣服拿着枪,作为人体模特,足以看出当时工作人员的认真。

听说要设计很多战斗场面,陈毅等人专门来到工地视察,刘开渠陪同陈毅在工地上视察了很久,可是陈毅到了最后一幅浮雕前停住了。

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陈毅看出了一些问题。

刘开渠问:“您是觉得这里有什么问题吗?”陈毅皱着眉说:“浮雕上过江时的武器是不是不太对。”

刘开渠突然惊醒过来:“当时用的武器应该是和平时不一样。”陈毅马上说:“当年的武器应该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快去叫来陈赓,当年过江时是陈赓同志指挥的,他应该最清楚。”

当年陈赓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在九江渡过了长江天险。

由于事情紧急,刘开渠马上找到陈赓同志,陈赓确认了陈毅说的事情,并对刘开渠详细讲述了当年过江的方方面面。

刘开渠当即对最后一幅浮雕做了修改,尤其是浮雕里人民解放军用的武器进行了修改。

这件事传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也决定去工地上看望刘开渠,并对所有的工作人员给予照顾和关心,邓小平说:“你们做得很好,纪念碑是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建筑物,一定要认真细心,尊重事实。”

老一辈革命家不仅关心纪念碑的建设,而且还对参与建造的工人给予很多关心,刘少奇和王光美也曾来到工地上,刘少奇看着这些逼真的浮雕,表示刻得很好!

最终,经过艰辛努力,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建成。
每当夜幕降临,纪念碑在灯光的映衬下,闪耀着熠熠光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中国人民对英雄们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