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实则可能隐藏着影响育人的“大关键”。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工作的头绪,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敬畏之心。

在关注学校规划与顶层设计这些“大管理”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校园标语、国旗下讲话、学校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关乎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氛围,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以敬畏规律、尊重常识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管理环节,无论是宏观的顶层设计,还是微观的校园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细致和高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问题一:校园标语,为谁而写?

校园标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现,它不仅面向校内的教师和学生,也向外传递着学校的形象,吸引着领导、家长及来宾的目光。然而,在众多读者中,标语的核心受众应聚焦于学生。因此,每一句标语都需经过精心雕琢,确保它们既简洁明快,又能直抵学生心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标语产生共鸣,我们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原创”过程。比如,组织一场校园文化标语征集活动,让师生们共同为教师办公室、绿化带、运动场地、教室、食堂等地创作标语。这些标语不仅应体现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愿景,更应贴合校情、师情、生情,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定位的生动写照。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期待每一句标语都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独特印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校园环境。

问题二:国旗下讲话,讲给谁听?

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是各中小学的传统仪式,而国旗下讲话更是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这场讲话,其核心听众是学生。因此,撰写讲话稿时,需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确保内容简短精练,既有号召力,又口语化,让学生能真正听懂、听进心里。

特别是面对小学生时,讲话人更需用心考虑如何让他们听得明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

此外,国旗下讲话的发言人并非局限于校长、主任等领导,也可邀请优秀学生、社会杰出人士等,共同分享他们的故事与经验。例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讲述成长历程,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为学生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这样的国旗下讲话,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每一次升旗仪式中都能有所收获。

问题三:学校微信公众号,为谁而办?

如今,各中小学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不仅服务于教师、学生,还连接着家长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因此,公众号的内容必须精心策划,兼顾各方需求。

学校微信公众号应贴近一线,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聚焦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捕捉学生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我们始终坚持“镜头向下”的原则,发现并推送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每年,我们会举办“感动淼小”故事征集活动,邀请教师、家长、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参与;每月,我们也会组织“润·雅”先锋教师宣传,让更多人站在“舞台中央”,展现他们的风采,树立好榜样,传递正能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微信公众号成为了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也成为了展示学校文化、传递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

问题四:食堂菜谱,谁来定夺?

对于学校食堂的菜谱,各校决策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由校长直接把关,有的由分管领导与总务主任商议,还有的由总务主任与厨师长共同决定。然而,笔者坚信,师生食谱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在师生饮食一致的前提下,更应侧重听取学生的意见,以满足大多数学生对菜肴的口味偏好。学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饮食喜好,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

“一厢情愿”式的菜谱,不仅难以赢得学生的喜爱,还可能造成食物浪费,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不应以“学生挑食”或“众口难调”为借口来回避这个问题。除了关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术同样重要。学校应像重视教学质量一样,重视伙食质量,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此外,一些学校实行的校长“陪餐制”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做法。但陪餐不应只是形式,拍照上传便了事。校长应真正参与陪餐,与学生共同就餐,倾听他们的声音,为改善食堂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

问题五:教师备课,手写还是电子?

身处信息化时代,电子备课已成为教师们的便捷选择。然而,部分中小学为防教师“取巧”,仍坚持要求手写备课教案,并强调详案的重要性。这种做法或许有其初衷,但实则值得商榷。

电子备课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让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法、学法的研究,以及作业设计的创新。即便教师选择在现有电子教案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也并无不妥。毕竟,在教学领域,我们始终倡导“有用的东西”可以共享,这不仅是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教学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因此,我们鼓励学校在备课方式上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允许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备课方式。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问题六:读书笔记,字数需限定吗?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使命,读书则是完善自我、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各中小学纷纷倡导教师读书,但部分学校却对教师读书笔记的字数提出了明确要求。读书本应是随性而为、因需而读的过程,附加硬性的笔记和字数要求,无疑使原本愉悦的读书体验变得沉重。

教师读书时,摘录佳句、书写心得,是其个性化的表达,应得到尊重和鼓励,而不应被统一规定所束缚。在我分管学校期间,曾尝试组织“十佳”读书笔记评选,但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反思后,我意识到读书是个人感悟的过程,难以用统一标准衡量。于是,我转变策略,组织了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们自由分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效果更佳。

因此,我认为教师读书笔记的字数不应被硬性规定,而应鼓励教师自由表达、分享感悟,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问题七:每节课都需要巡视吗?

巡课作为管理者了解教学情况的方式,在一些学校被严格执行,每节课都有巡视,并有详尽的记录。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必要呢?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首先,对于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而言,巡课的管理成本相当高。以我曾任职的一所小学为例,每天有144节课,管理人员除了巡课外,还需处理其他课务和事务,精力难免分散。

其次,频繁的巡课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节课中,可能有多位管理者轮番巡视,这无疑会对学生造成干扰。实际上,大部分教师都能遵守教学规范,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课,发现问题后个别沟通;偶尔进行全面巡课,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由此可见,每节课都进行巡视并非明智之举。管理者应合理安排巡课频次,确保既能了解教学情况,又不会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问题八:提优补差需详尽记录吗?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优补差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制定详尽的辅导方案,并记录每次辅导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效果,甚至与优差学生的谈话也要一一记录。

提优补差往往具有随机性,它发生在课堂或课后的自然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师通常不会提前规划,更难以在每次活动后都进行详尽记录。

与其让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记录,不如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与学生互动、研究,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对于其他如“作业设计记录”“家访记录”等,也需审视其必要性。学校管理应侧重于实践,而非制造繁琐的文件和表格。我们应思考:这些记录是否真正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是否存在更有效的替代方式?

因此,在提优补差等教育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形式主义的记录。

常言道,成败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细节并非琐事的简单累积,而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看似微小的细节,若不及时察觉并妥善处理,往往会逐渐积累,最终影响整体格局。

学校管理应始终坚守三个“有利于”的准则:即一切举措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的持续进步。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同行都能以放大镜的心态审视每一个细微之处,将他人的问题视为己任,通过深入思考与明辨是非,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

公告通知

陈黎明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小学校长;《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公开发表文章100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校长派”“光明社教育家”“名校长工作室”“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等多个平台专栏作者、签约作者;第四届中国好校长、全国科研兴教杰出人物;公众号“黎明在线520”每日一更。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陈黎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