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国际化”,可能更远了。

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一些省会城市全面取消限购,尤其是这件事之后的发酵,以杭州为例,在杭州全面取消限购之后,二手房单日新增挂牌量暴涨91%。

这说明了啥?在房地产全面取消限购之后,挂牌卖房的人更多了,二手房市场没有限跌、限价和限售,因此更能够反映房地产市场行情。

当二手房供给开始增多,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下跌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楼市的暴风雨要来了。但比起房地产的“既定结局”,外国人不愿意来中国了,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在上周为期五天的“五一”劳动节假期中,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95亿人次,这比2019年新冠病毒前要高出28%。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也非常亮眼,在五一假期期间,铁路客运量近9200万人次、民航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近12.5亿人次。

国内旅游很好,但国际入境人数却持续滞后,甚至有隐隐倒退的趋势,从数据来看,目前进入我国的外国人数量仅为2019年的30%。

仅为2019年的30%,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在新冠病毒结束后,国人是该出门旅游照常出门旅游,毕竟都是在国内,区别就是出个省、出个市,本身还是非常方便的。

但外国人则不同,过去三年的新冠病毒,一定程度上让许多外国人选择离开中国,或者推迟来华旅游计划,而在新冠病毒过去之后,外国人的旅游需求当然不会消失,但为什么入境国内的外国人仅有2019年的30%呢?

答案只有一个,他们去了别的地方。

当然,旅游还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入境人数不仅仅看旅游,同时也看商务出差和外派等等,外国人来华数量大减,事实上反映的不仅仅是我国旅游市场中的变化,更重要的还是外资。

去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就出现了创纪录的下跌,一直到今年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也没有恢复,根据最近的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视中国为第一投资首选地的比例也出现了下滑,这些因素能够很好解释为什么外国人来华数量大减。

旅游和外资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外国人来华的意愿。

回顾过去,2019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一共有9800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而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500万,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国际游客中包括商务、旅游乃至学生,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国际化,尤其是反映体现在外国游客数量上,是明显不足的。

如果仅仅只是新冠病毒导致的,那么这还不足以称得上比房地产更可怕的危机,过去几年的新冠病毒的确客观上导致了外国人来华数量锐减,但这并不能解释现在的情况。

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数量大减的背后,可能是由“全球地缘格局变化”导致的。

旅游也好,商务出差也罢,外国游客来华主要干的一件事,就是消费和投资,而消费和投资这样的商业行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这个不确定性,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第一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去一个国家,乃至见一个人之前,你首先接收到的消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这个国家亦或是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即所谓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对一个没有去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起着决定性因素。

例如,国外的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个人对华持负面看法,而这些可能会给在华的外国游客带来不适。”

这显然是西方个人被西方主流媒体误导了,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这种误导在很多时候对他们的决策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的官方旅行建议也呼应了这种观念,有时候措辞甚至是非常严厉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就曾发出公告,建议美国人重新考虑赴华旅行。

澳大利亚也曾建议本国人赴华旅行“高度谨慎”。

西方精英界对华的负面印象,通过社交媒体和官方旅行建议又进一步影响着欧美的个体,并最终导致了今天这一局面。

除此之外,航班数量和价格也是一个较大的因素。

2019年4月,往返中美之间的航班高达1506班,但到了2024年4月,这个数字只有332班。

航班数量减少,必然导致机票价格昂贵,机票价格一变贵,顺理成章就增加了外国游客来华的旅游成本。

去年11月,双方高层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而且也达成了共识,在当时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美双方达成共识,推出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措施,其中就包括要增加中美直航航班,举办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等等。

此后,美国增加了允许我国航空公司航班降落的数量,但也仅仅只是从每周35架次增加到50架次,这与新冠病毒前的每周150架次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这是美国故意而为之吗?

似乎也不尽然,更大的反对声音可能来自美国民间。

美国就正受到来自其工会和美国航空公司的压力,它们要求不再增加航班数量,因为美国工会和美国航空公司认为“这不对等”。

我国的航司可以飞越俄领空,从而缩短了航程、降低了成本,作为对比,美国的航司显然无法飞越。

另外来自议员反对的声音也很大。美国众议院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曾致信拜登,信中就写道:“如果美国没有解决航空运输成本问题,那么美国航空工人、旅客和航空公司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航班数量的减少,是影响外国人来华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从眼下的民航数据来看,哪怕是到2024年底,入境国内的航班运力依然难以恢复到2019年的80%。

如果这个趋势持续延续下去,可能会继续削弱外国人的对华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吸引外国人来华,我们其实也做出了很多改变。

例如最近上海就要求外国人住宿酒店,不再强制要求刷人脸,这对一向强调隐私的外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吸引点。

一些景点也被要求跟上国际标准,增加境外刷卡设备等等。

另外我们还推迟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免签,一直延续到2025年底,这些都极大降低了外国人来华的成本。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离“国际化”本身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我们的社交网站、在线地图、支付应用等程序,几乎都和国外不同,而这些外国友人要想来华使用这些软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语言障碍的关系,我们也很难要求一个外国人来到国内,需要用抖音去刷短视频,而不是用TikTok。

外国游客数量较低,不仅仅关乎着宏观经济上的挑战,也不仅仅是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它还象征着我们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为了吸引外国游客,上海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已经被告知应准备接受国际信用卡付款,首批50辆出租车也开始接受国际信用卡。

而从一个更长的周期来看,我们要想让入境旅游业长期增长,那么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呢?

民粹主义当然不是一个可取的东西。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需要建立一种文化,让我们的服务设身处地为外国游客着想,只有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会中文、没有国内手机号码、没有支付应用程度的外国人,我们可能才会明白,他们来华旅游的过程会有多么繁琐。

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过去我们讲开放,其实更多的还是对内开放,通过学习和吸收外面的新事物,来改变内部;但未来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学会向外开放,如何让外面的人进来,感受到的、看到的、乃至听到的,都是同质化的东西。

而这,不仅仅事关旅游和经济,更关乎我们的国际化。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