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文说到曾国藩创建湘军,对清朝来说,本来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也是一件一般人(尤其是汉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是曾国藩是如何征得咸丰皇帝的同意的呢?原来是曾国藩耍了一点小手段,就是用团练作为伪装,用团练之名,行湘军之实。

曾国藩专门给咸丰皇帝上了一个奏折,特意说明了他搞的还是团练,只是他这次搞的团练比以前的大一些,可以叫做“大团”,训练的技术水平比一般的团练要高一些。

同时他还特意提出要好好训练这个“大团”的军事水平,这样一旦太平军打过来,这个“大团”就能起一点作用。

很明显,这是曾国藩使的障眼法,曾国藩虽是个官场异类,但却不是愣头青,多年的“副部长”生涯早就把他锻炼成了官场老油条。

他清楚的知道,如果靠常规途径,是永远无法建成湘军的,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有的时候为了办成事,就不得不耍一点手段。

所以曾国藩在给咸丰的奏折中绝口不提建新军的事,口口声声说的是团练,故意误导咸丰,还特意说到这个特殊的团练不求人多,只求技术水平高。

这样一来,建新军的目的就不会那么明显,更容易蒙混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在当时的清廷,虽然国家急需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但是却不能是由个人去创建,更不能是由一个汉人去创建,因为清廷最怕的就是汉人掌握了军权。

所以就算是要创建一支队伍,也必须由皇帝亲自抓,管理权必须归皇帝本身所有。可遗憾的是,咸丰皇帝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其他满清贵族以及权臣、大员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时的这些大臣,绝大部分奉行的都是“多磕头,少说话”,能混一天是一天,能享受一天的高官厚禄就享受一天,面对太平军的危机,根本没有意识更没有心情去管这些事。

好在这个时候有曾国藩站出来,愿意做这件事,甚至不惜冒着整个家族被牵连的风险。

咸丰皇帝看到曾国藩的奏折,果然没有往建新军的地方想,他认为曾国藩只是又在搞一个团练,当然感觉这毕竟是一件好事,至少对防守湖南,抵抗太平军是有好处的。就批示了同意,还让曾国藩用心办理,以便将来能派上用场。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咸丰皇帝很有可能是并没有仔细看这份奏折,或者是烦心事太多,也没有心情仔细的去想。就因为他这次的粗心大意,反而挽救了大清。

因为以咸丰皇帝刚愎自用的性格,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特点,按常理他应该是不同意的。也许是上天也在有意挽救大清,咸丰这次居然没有看出来曾国藩的障眼法,草草就批示了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要想达成目的,就不能太循规蹈矩,按照正常流程来。曾国藩平时看似迂腐,又崇尚理学,似乎做事不会变通,但是恰恰不是这样。

真正的理学是能够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达到理学的目的,如果不懂变通,一味死磕,到最后不但事情没办成,还把自己卷了进去。那就真的成了书呆子,曾国藩显然不是,王阳明也不是,所以他们才能有所成就。

在曾国藩后面的湘军生涯中,就多次体现出灵活变通的特点,但是面对基本盘,曾国藩是绝不会让步的,后来咸丰多次要求曾国藩出兵增援,曾国藩就是拒不出兵,才得以保全湘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拿到了咸丰的批文,曾国藩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可以放心大胆的创建湘军了。

但是,创建湘军实在是太难了,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曾国藩又是一个没有任何正式职位的在籍侍郎,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名不正言不顺,难度可想而知。

在创建湘军初期,曾国藩至少要解决五个大问题,到底是哪五个问题呢,我们后文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