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5月26日报道:5月26日,由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大学主办的“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首发式暨“上海记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举办。首批翻译的四本书目《上海先生》《上海女人》《上海建筑》《上海美食》发布,向全球读者展现上海的文化风貌。

据介绍,“海派文化丛书”是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多年、陆续推出的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海派文化的丛书。该丛书由沪上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记者和作家联袂撰写而成,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

2013年,为了让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上海,架构中西桥梁,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发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从中文版《海派文化丛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12本书,分阶段进行翻译、出版和发行,当天发布的便是首批翻译的四本书目:《上海先生》(Shanghai Gentlemen)、《上海女人》(Shanghai Women)、《上海建筑》(Shanghai's Architectural Legacy)及《上海美食》(Shanghai Cuisine)。海派作家王唯铭、程乃珊、马尚龙、沈嘉禄通过围绕鲜活的“人”、生活空间“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美食”来书写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段勇在致辞中表示,“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首发式和“上海记忆”系列活动的启动,不仅是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展示上海城市精神、传播海派文化的重要契机。

“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新书首发式正是“上海记忆”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图书馆倾力打造的“上海记忆”系列活动,将通过新书分享、专题讲座、文创集市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上海过往的记忆,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同时,聚合多方力量展示海派文化研究成果,扩大海派文化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随后举行的“海派文化下午茶”活动中,专家学者及三位“海派文化丛书”系列作者和译者,讲述了“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缘起,分享他们对海派文化的独到见解。

上海承办世博会前,学者专家群策群力,想要出版一套帮助世界了解上海的丛书。于是,33本“海派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竺剑介绍,为了让海外的朋友能更好地接受,特别选取接地气的、独具代表性的人物、美食和建筑三个方面,首先翻译成英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柴明熲表示回忆,项目团队庞大,资料整合、项目管理等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们在平日教学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翻译工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在他看来,“海派文化丛书”不仅仅展示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表达。

虽然《上海女人》译者赛琳·盖贝特的母语为英语,但她精通英汉双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她在上海女人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和嗲,令人印象深刻。

马尚龙谈到,《上海女人》成书于在2006年。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仔细观察、思考,并尝试去理解身边的“上海女人”们,并概括总结了上海女人的重要特点——“适宜”。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表示,上海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建筑可阅读”,还是独具江南风情的沪语,这些都是都市赋予的特殊文化内涵,展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