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香港一系列人才利好政策,正在吸引一大批内地学生和家长,奔赴香港读书和工作。当这条路变得拥挤,在港读书的学生和留港工作的港漂们,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变化和挑战?外滩君和两位港漂十年的留学生,聊了聊自己的亲身体会。
文丨Linda 编丨Jennifer
前两天,特朗普赢得大选,也让签证等留学相关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确实,这两年随着美国对留学生的限制增大,分流现象越来越明显。
而香港,则成了热门目的地之一。随着人才政策利好,香港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内地留学生,也有很多家长申请在港读硕,顺便带娃接受香港教育。
但人多了,路自然也拥挤起来。香港的教育环境和职场环境也都悄然内卷化。
那么现在,留学香港、留港工作,要面对多大的挑战?
外滩君访谈了两位港漂十年的留学生——
目前在外资银行工作的港科大商科毕业生Lucia,
和工作期间从未放弃过学习,从2014至今读过教育大学和港大三个专业研究生的Scott。
和他们聊了聊在港工作和学习的真实情况,聊一聊他们眼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波内地学生,
正在到达战场
这些年,内地留港的学生明显变多了。
Lucia是2014年-2018年在港科大读的本科,这期间每一届内地生差不多有150人。但到了2023年,港科大本科内地生招生数量达到了190人,而今年的招生数量更有220人。
同样在扩招的港硕,内地生比例更是一直比港本高,在80%-90%左右。这其中除了应届生,还有不少Scott这样选择读一年港硕的内地港漂,也不乏想带娃留港、“鸡娃不如己自己”的宝爸宝妈。
比起内地考研一年一次只能报考一个学校的限制,港硕灵活的申请和就读制度实在是既友好又有性价比。
不过,疫情以后,伴随着出国成本飞升、授课模式不稳定等等原因,大量原本打算出国的内地学生涌入香港。扩招并没有让留港这件事变得更容易。
相反,这些年来香港学习的门槛蹭蹭提高。
如果要走高考路线,像香港大学这样的头部学校,这些年的录取分数要超过高考一本线160分左右。
如果不参加高考,以香港科技大学2021年的录取数据为例,录取者的平均成绩,IB的分数中位数为37-42分,A-Level成绩中位数在A*AA-A*A*A*,SAT中位数在1420-1490。这样的分数,恐怕只有学霸们才能高攀得起。
在港读书工作十年的Scott对港硕的申请难度变化深有体会:
他是2014年在中介的帮助下完成了香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的硕士申请。那时候一些学校的申请条件相对比较宽松,电话面试时,是聊一聊自己的专业背景,有没有从事过专业相关的工作,与院校专业的匹配度如何。而在英语方面,有些专业用内地的四、六级成绩可以接受。
第一个专业的硕士毕业后,Scott留校做了一年研究助理。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港大更偏重国际教育的优势,觉得专业度高,更利于就业,于是决定去申请港大的硕士。
虽然学校更好了,但申请流程基本差不多。Scott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按照申请要求提前考过了雅思6.5,即使港大对于已经有香港本地大学毕业文凭的学生可以豁免提交语言成绩。
图源Pexels
Scott第三次申请港硕是在今年。他在回港大参加活动时,看到一直很喜欢的历史专业正在招生,一下就心动了,当晚就开始准备申请。
但这次港大硕士的面试流程,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
面试从中文交流升级为双语面试。不但需要介绍个人背景,还增加了专业问题考核。老师可能从考生的名字、家乡、教育背景等内容,随机延伸出一个有些偏门的问题,那些准备不足的学生们,很容易被打得措手不及。
此外,Scott也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那些争夺Full Time名额的竞争者里,不但有985、211毕业、且做过专业深入研究的内地同胞,也有留学履历非常漂亮的东南亚学生。未来,香港还将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
对于内地学生来说,竞争在变激烈。
所以,即便港大是Scott的母校,他仍然没有那么大把握拿下Full time的申请。保险起见,Scott申请了更有把握,竞争相对不大,但需要全部自费且没有全日制学生身份的part-time兼读制港硕。
这意味着他还需要找到一份全职工作来为下一年的签注延期。 因为part-time的兼读制港硕,大学不会为学生办理任何签注续签的事宜,更不会因为学生个人签注的延期问题而会为学生办理学业暂停申请,所有因为签注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都要学生自己承担。
因为时间太紧迫,Scott不得已选择了一份在新界西北元朗那边的工作,离上学的地方非常远。如果他晚上6:30在港大上课,那么最晚下午4:30就要开始赶车,在路上花费近两个小时,最后踩点冲进教室里。吃晚饭?不存在的,他得半夜10点多回家后才能开启夜宵模式。
因为课程的安排,他周末会在港大吃一顿午饭,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很愉快,因为他有次发现铁板烧里的米饭,竟然是凉透的!很显然,“母校”这几年的扩招明显,海量的学生让大学的食堂也应接不暇,以至于有时候食堂的饭菜质量在“下午茶”时段也会再创“新低”……
在没有推行访客预约制时的港大,甚至出现了有游客推开教室的门,来“蹭课”的状况。Scott笑言:“一次下课在港大校园中,听到两个讲普通话的学生在谈论港大港硕扩招的现实,他们说因为港硕人数增加,今年连校园Wi-Fi都好像变得更慢了……”
Scott说,多年以后故地重游,好像都不认识自己的母校了。
图源:香港大学Facebook
学生们在校的体验变得越来越差,而学费却逆着经济形势上涨。
Scott十年前读文科硕士的学费是10万港币左右,那时候的港币汇率是0.72。今年他读硕的学费是21万左右,但港币的汇率是0.92。而港硕商科的学费早已突破30万港元的大关。
关于港留学费上涨有一个流传在坊间的“传闻”:一些大学为了在世界名校中有更好的排名,需要用高昂的工资留住优秀的教资人才。而对于想要享受良好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说,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适应香港”的内地青年,
以不同的打开方式殊途同归
内地生来港读书,除了香港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很重要的原因是离家更近,文化差异更小,留学生活总要比在海外容易些。
但毕竟是完全换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留港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反馈说,想要适应香港也不那么容易。
语言,是每个留学生避不开的挑战。
Lucia聊到英语教学的问题。香港排名靠前的大学很多课程都是英语授课,她所在的商科专业就更是如此。
她觉得如果打算来港学习,需要多练英语口语和听力。听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多熟悉不同地区的口音。因为你的老师不一定是美国人,说的也不一定是地道的伦敦音。他们可能是印度裔、澳大利亚人,或者亚洲人。
如果因为不适应英语口音而影响上课效果,那就很让人焦虑了。不过听力和口语一样,够用就可以。因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指望课堂,积极预习和复习,可以让人更快速地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Scott学过两个中文教育和一个中国历史专业,他专业的英文授课不多。但一年制港硕的课业密度还是比较可怕的:
除了每周上课,港硕part-time的学生要在这一学期提交三篇论文,
Full time的学生要提交四到五篇论文,每篇5000字左右。
有的专业还需要做小组合作的Presentation。
Scott在 2014年读研的时候,有将近三个月都是“兵荒马乱”的状态。直到临近圣诞假期,他意识到马上就要到交第一篇论文的deadline了,才强行让自己把多线并进的流程厘清,努力跟上学习的节奏。
除了英语,粤语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毕竟,有时除了单纯的交流,粤语还被认为是融入香港环境的必要能力。很多留学生初到香港时,会因为不熟悉粤语而慌张,觉得学业和社交都大受影响。
但在Lucia和Scott看来,车到山前必有路。
Lucia是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的那类人。在她看来,其实港本和港硕的粤语授课并不多,并且有带汉字的课堂PPT做辅助,因此不熟悉粤语几乎不太影响学业。
但粤语是香港本科活动社团的通用语言,所以报个简单的粤语班,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必要的。
在陌生文化的社会中独立生活学习,离不开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如果只和内地的同学死死抱团,把自己锁在小圈子里,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生活都没有好处。
Lucia说“国际化”的香港职场也需要三语流利,这与很多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感受非常一致。一些没有适应粤语交流的I人进入工作环境才明白,沟通不止是社交需要。
当领导和同事用你不熟悉的方言交代或讨论工作时,你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反射弧来理解它。迟钝的反应力可以让一个职场萌新看起来笨拙、工作能力低下,进而会毁掉他的前程。
相比之下,Scott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都是说普通话的人居多,一直没有太多的粤语输入环境,虽然他也报了粤语初级课程,但他直言学的是“哑巴粤语”。刚开始读书的那些年,有些课的香港本地生多,老师是全粤语授课,实在听不懂粤语的他和同学,只好选择放弃选修这类课。
但粤语是避不开的,特别是当他去了一所位置和气质都更加“local”的学校工作后,校园里负责清洁的本地阿姨大多数都讲粤语,他逐渐开始使用这门语言。
但这个过程很慢,直到有次他观看香港本土话剧时,发现演出没有中文字幕,但还是听懂了七、八成的内容,他突然意识到他的粤语开始有了些长进。这之后,他不但真正的熟悉了粤语的生活语境,还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本地朋友。
《狮子山下》是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制作的实况电视剧系列,述说一般香港市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社会民生的看法。
Lucia和Scott以完全不同的打开方式走进了香港的校园,适应了香港潮湿的气候、高昂的消费,学习、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快节奏。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那些“留”在香港的学生们,都是殊途同归的。
留在香港,需要很强的信念感
香港2006年就开启了人才计划,这些年的政策也是越来越利好。但短暂的留学生活也许并不足以让人完全认识这个城市,更不要说融入其中了。
商科的Lucia毕业后在外资银行工作,身在金融行业的她更能体会留在这一行的不易。
香港金融行业的招聘偏好是欧美本科生>香港本科生>内地本科+港硕的学生。为了留下来,内地的学生们拼尽了全力。很多人为了通过实习拿到好工作的offer,甚至不惜延毕。可是这些“好”工作也并不是钱多活少离家近的那一种,而是工作量、工作压力都巨大的那一种。
更现实的一点的是,香港生活成本很高。做一份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工资付完房租水电剩不下几个钱。这样的性价比真的比在内地更好嘛?决定留在香港生活以前,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预设。
Scott说,香港是一个拼搏的城市。那些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时期的香港人,非常推崇这样吃苦耐劳、勤奋开拓的“狮子山精神”。
比如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讲,她一生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年轻时打了两份工,白天在厂子里做产品包装,晚上回来继续干,这样几年下来,她在正年轻的那会儿就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Scott所租住的大厦建于40多年前,有不少的邻居都是在那段时期通过辛苦打拼买楼“上车”的。时至今日,外乡人Scott也会被这样的拼搏精神感染。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每天清晨出门深夜才能归家,成了融入香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份子。
近来,“内地人在香港内卷”的话题引爆过舆论,在港多年的Scott也感同身受。他在香港感受到的拼搏精神,和内卷还是有所不同。
他告诉外滩君,拼搏更讲究兢兢业业,或追求极致地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不计成效、不顾全局地什么都和别人攀比。那些卷跑别人的人,自己的收益也是有限的。
社交媒体上会有一些声音,说香港人“Mean”。他们不会为听不懂粤语报站的外地客人停下坐过站的公交,也不会因为迟到一两分钟的焦急客人延长银行营业的时间。
但在Scott眼里,这正是港人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的一种表现。大家都做好份内事,不僭越彼此的社交距离,才能保证社会高效运转。那些在工作时间里表现得更职业,服务得更周到的香港人,是专属于这个城市的一抹温情。
当然了,这些年随着内地同僚不断增多,港人的职场生态也在逐渐被打破。
Scott觉得他的工作越来越不香港了。需要做很多无意义的报告和表格,加班越来越多,看起来越来越辛苦,但其实工作效率没有任何提高,工作进度没有任何推进,也不知道在卷给谁看。
工作环境的变化让Scott觉得有些难熬,但是这样的疲惫感也没有动摇他留在香港的决心。
Scott说,他这些年遇到的一些优秀老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成长路径。其中有一位从专科升上来,读本科、硕士、博士,最终留学海外,归来后回港大继续做学术。香港教育这种不受学制制约的拓展性让Scott看到了一种可能。
如今Scott对香港熟悉了,路也走顺了,工作中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他仍然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读书或深造。
他会在签注稳定后辞掉目前繁重的工作,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他会准备一篇更大的论文,或将自己满意的文章结集出版。他会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后,尝试走一条更专业的学术路线……
Lucia说,你得明白自己为什么留在香港,要自洽。我们在Scott身上看到了这种自洽的极致表现——信念感:
当Scott在港大看到那张历史系的招生广告时,对自己说:我能在十年以后还对这个学科念念不忘,心中充满了欢喜与激情,那就一定要申请去读,因为我不知道下一个十年之后,我是否还有这样的时间与热情了。
十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个人的年龄和心态变化,要远远大于因为来港而面对的环境变化。
2014年与Scott一起读硕士的内地同学有五十多位,很多人因为工作、婚姻、家庭等问题陆续离开,也有人离开之后又再度回来,至今还和Scott一样留在香港的,差不多十根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
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也很容易理解Scott在聊起那些小小不适感的云淡风轻了。
留学香港或是工作在香港确实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竞争正在变得激烈,拿到“永居”依然有难度。但如果你能想清楚为什么要来,这里的优势也很明显,这里的发展还比较自由。
香港在变化,但依旧值得来。
除标注外,图源Pixabay/Pexels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