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谏第,现位于潜口民宅明园,是徽州潜川汪氏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为祭祀汪善所建的家祠。三间二进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厅堂建筑。面阔8.56 米,进深13.83 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

汪善为潜川汪氏金紫族九世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民国《歙县志》载:“汪善,字存初,潜口人。由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弹奏不避权贵,缙绅惮之。未几,出知夷陵州,累迁永州府同知,勤于抚字,有循良风。”明清时期,“吏科给事中”为吏科之谏官,“司谏第”得名应缘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司谏第被登记为集体财产,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村里作为粮食加工厂使用。门屋、两廊已被拆改,寝堂也面临多处险情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持续损坏。

建筑整体虽毁损严重,但寝堂部分,尤其是木构架保存较为完好。典型的明代厅堂梁架构造,保留着宋元建筑的遗风,也是研究宋、元以后徽州斗拱演化的珍贵实物。1981年9月,司谏第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司谏第碑记、族谱等相关史料留存较多。1986年实施易地搬迁,复原至明代民居建筑群内集中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址原貌

司谏第原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中。潜口村为徽州区潜口镇镇政府所在地,是古来江、浙、沪、赣等地区南向进出黄山之入口,传因东晋大诗人陶潜曾隐居于此而得名。该村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村,是古徽州汪姓大族的主要聚居村落之一。宋时汪氏迁入后,进入大发展时期,明清鼎盛一时。现村内有金紫祠、巽峰塔、恩褒四世坊、三眼井等众多古建筑遗存。潜口老街旧有“祠堂街”之称,包括金紫祠、惇本祠、司谏第在内的汪、胡、程等姓氏的各类祠堂共有30余座。

潜口汪氏主要分为下市、中市两支。宋元祐间(1086~1094年),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叔敖自唐模迁入潜口下市,为潜口下市(即金紫族)始祖。其后,汪氏六十八世祖汪时俊也从唐模迁入潜口中市,为潜口中市(即惇本族)始祖。汪善为潜川汪氏金紫族九世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享堂正中悬有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匾长154.5、宽82、厚9 厘米,实木板,黑底描金字。文曰:“皇帝敕谕进士汪善:朕惟圣贤之学,终始无间。德业大成,必资持久。尔绩学能文,克膺举荐。省览敷言,良深嘉叹。兹命尔归荣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毋自满而骄,毋自怠而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未至,希圣希贤。俟朕有命,尔即来朝。钦哉!故谕。永乐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汪善中进士当年即蒙恩“归荣故乡,以成德业”。后出仕无论是在京谏官,还是外放知州,都有嘉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敕谕匾额(三级文物,现存于潜口民宅博物馆)

汪善曾在明永乐初年修葺金紫祠。今金紫祠碑亭中明代礼部尚书许国撰写的《潜川金紫祠记》中有“入国朝永乐初,公裔给事善一修葺之”“永乐中,会司谏汪善戒子归修祀事”等文字记载。

司谏第是汪善的五个孙子皆丰盛后,为完成其父未竟之志而建“以奉大夫祀”的祀祖家祠。祠内原有红麻石刻碑《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一方,上面对此有明确记载:“……遂于居第右洁地一方,构堂三间,翼以两庑,前为三门,而垣周之,以奉大夫祀……虽然此非汪氏通族之祠,一家之祠也,使有家者皆有祠,以祀其先,则小宗之法行矣……”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此屋所立碑记,为红麻石雕琢,后被邻家取石制作门沿石柱,文字凿损许多,无法修补。

司谏第坐落于潜口老街56号,朝向西南,面街。右侧及后方均有民居毗邻。左为睦慈巷,紧邻吴建华宅。吴宅亦为明代民居建筑,根据碑记记载的方位,应为司谏第主人祖宅。

祠堂大门前,原悬挂有弘治十三年“司谏第”匾额一块;明间阑额上有“劲节高标”四字匾额。现已遗失不见。

为便利加工厂粮食运输和门户上锁,大门改成四开木板排门。门屋、廊庑除保存部分外墙体外,内部原构造基本拆除。门屋木构草架,廊庑及天井水池被填平后,支搭木棚,庭院成为粮食加工和临时存放物品的场所。天井水池护栏全部遗失,后发掘天井时,发现部分栏杆构件。

寝殿木构架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因为屋面渗漏和雨水侵蚀,局部有霉烂和糟朽,尤其西次间前檐柱缺失,屋檐朽烂,完全靠打木撑支持。后金缝间,原有装饰和隔扇屏风装修,现遗失。屏风后石砌神龛座基本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址庑廊支搭木棚、柱头斗拱、享堂神龛须弥座

寝堂部分摆放粮食加工机器的,被改成水泥地和支架机械的水泥墩。地面墁地大方砖毁损不见。

祠堂墙体,前门屋部分基本拆除,廊庑外墙也已拆毁大半,后半部寝殿墙体较完整。外墙为硬山,饰砖砌博风板。屋面勾滴残缺。屋脊及饰件毁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状特征

司谏第位于明园山庄中心地带,坐西向东。由门厅、两庑及天井、享堂组成。

1

门厅

门厅三开间,三檩二步架,双披水,青瓦屋面,明间屋面,高于两次间悬出。次间硬山,饰以混水博风。屋面、屋脊均有生起,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正脊两道砖作花脊线,末端设鳌鱼吻兽。

门前设三道红麻石五级踏步,地坪高出门外广场80 厘米。建筑内立柱均为梭柱,柱下设覆盆式柱础。门厅脊柱间设隔墙,将前檐和后檐区分成两个空间,前为入口门廊,后为门厅。次间后檐与廊庑衔接,形成内天井;中轴线上设大门、红麻石抱鼓,座基为须弥座形式。大门,双开镶砖鼓钉实拼板门,两侧边门,为双开实拼木门。

门厅前檐、后檐柱间均设月梁,用料硕大。梁眉采用单线刻制,呈月牙状,梁头下施丁头拱,四瓣卷杀,拱眼雕花一朵,梁榫以梅花形关键销紧;月梁上施补间铺作,心间二朵,余一朵。檐柱上出二跳插拱,第二跳计心,支撑罗汉枋、撩檐枋出挑屋面,无飞椽。前、后廊均施复水椽,列向柱间以月梁、列枋连接,上背均施云浪纹驼峰,承金檩。

2

两庑及天井

两庑单间,一披水。门厅次间后檐月梁上立蜀柱,寝堂前檐次间月梁上亦立蜀柱,两蜀柱间设月梁,上承檐檩,蜀柱上出二跳插拱支撑罗汉枋、撩檐枋出挑屋面,形成南、北两侧廊庑。

天井居中,为红岩石砌筑长形水池,深1.26米,中设单孔拱桥甬道,形成两个矩形水池,四周围以石雕栏杆。栏杆施雕刻。

3

享堂

享堂三开间,彻上明造,明间抬梁式,两次间靠山墙梁架为穿斗式。梭柱披麻作灰,黑漆,覆盆形红石质柱础。丁字拱拱眼雕刻一朵花,卷刹明显。地面大方砖斜铺。

寝堂明间前檐柱间设月梁,梁上施补间铺作二朵,后出挑斡 斗拱承前下金檩。前檐柱上出二跳插拱、出耍头,支撑罗汉枋、撩檐枋出挑屋面,无飞椽。插拱和补间铺作均为斜拱,一跳华拱上出45°斜拱和瓜子拱。斜拱是宋、辽、金时期建筑特征之一,在徽州明代住宅也常使用,俗称喜鹊巢。司谏第享堂前檐斗拱,还保存着宋代遗规,上昂骑在里跳华拱上,有枫拱。

明间抬梁式五架梁上施雕花平盘斗一对,斗上立蜀柱,蜀柱与前金柱、后金柱间设单步梁,蜀柱之间以三架梁相连,梁上立平盘斗及蜀柱承脊檩,蜀柱两侧,设异形卷草叉手,梁头下设丁头拱。寝堂次间前步同明间,脊柱落地,边列各柱间均以列枋、剳牵连接,枋间饰以芦苇墙,下列枋与地栿石间施以板壁。寝堂前金柱间装饰斗拱及满天星围风窗,寝堂檐檩缝,丁头拱为重拱。后檐檩架于两侧山墙。

寝堂后金柱间设隔扇门,门后为红岩石砌筑神龛座,神龛座1.6米高,红麻石雕琢成的须弥座分上、下两层,有束莲和竹节图案,雕刻工艺精美。

屋面檩上施椽椀,椀支木椽,椽上铺方形望砖,望砖之上铺盖小青瓦。山墙为青砖实砌。围护墙内壁与东侧列柱架平,再用青砖竖砌装饰墙,墙面粉白石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价值

司谏第是典型的明代民间祠类建筑,徽州家祠的经典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徽州祠堂一般分为总祠、支祠、家(房)祠。祭祀一世祖或者始迁祖的为宗祠,分支后,某支某堂另建的则为支祠,一家专为自己祖先建造的则为家祠,也称香火屋。司谏第建祠背景、内容等翔实可考,其碑记和匾额史料价值较高,是研究徽州家祠的珍贵实例。

司谏第明代建筑风格显著,宋元建筑遗风和韵律清晰在目,是研究徽州古建筑早期风格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司谏第建造于明弘治初年,建筑内梭柱、覆盆柱础、月梁、45°铺作、莲花托、雕花垫木、槫等构件,在建筑风格上保留着宋、元营造古法的韵味;寝殿明间用五架梁加前进单步,设廊,未用卷棚,廊柱与檐柱之间加施乳栿、剳牵,同宋厅堂做法相仿。

斗拱式样古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元以后斗拱演化的珍贵实物。外檐补间铺作外跳五铺作出双抄,斜拱承枋。一跳头横向施枫拱,里转用上昂,昂尾自栌斗心出,昂首翘起,直抵四跳交互斗,上承罗汉枋。交互斗十字开口,横向亦出瓜子拱;纵向四跳卷头,挑以单幅云“耍头”,耍头与四抄华拱尾部相交,一跳头横向出枫拱。枫拱是由横拱演化而来的翼形斗拱,向外倾斜,使用早在唐代,宋元沿用,都素无雕琢。司谏第枫拱,宛如流云飞卷,造型玲珑,雕琢纹饰剔透,显示出明代营造风尚。《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两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其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提高铺作总高度,以创造一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出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较为稀少,是研究宋元以后斗拱演化的珍贵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迁建工程

1

迁建过程

1986 年10 月10 日,拆除司谏第前进两廊;

1986 年10 月20 日,潜口民宅工地开始下基础;

1987 年3 月16 日,拆寝堂木构架;

1987 年3 月26 日,发掘天井水池;

1987 年4 月16 日,新址开始竖寝堂屋架;

1987 年4 月27 日,屋架竖完;

1987 年8 月2 日,前进及两庑竖屋架;

1988 年5 月,复原工程竣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卸华拱、梁头、叉手、檐口斗拱

2

迁建新址

司谏第迁建选址在潜口民宅明园山庄中部,处于古建筑群集中分布、地势较为平缓的核心地带。建筑坐西朝东,后靠护磅,门前辟石板广场,前方下石阶梯至前方吴建华宅。吴建华宅为司谏第主人住宅,同时搬迁两建筑至潜口民宅集中保护,并前后比邻而立,强化了徽州家祠的属性。

司谏第北有石板道路通方观田宅;南向小径转屋后,接善化亭、乐善堂上下石阶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原现场

3

维修要点

(1)门厅已经拆改,但地基尚未变动,埋于现有地坪之下,发掘后弄清原基址的结构、形制,根据《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记述“构堂三间,翼以两庑,前为三门而垣周之”,结合现场遗址、遗构勘察,依据施工图纸,复原两庑和仪门。通过寻访相关地方人士,施工图曾作门廊外两八字墙设计,终因缺乏合理依据而最终放弃。有记载称中门前原有石狮、牌坊,因无实物,也无遗迹可考,不恢复。

(2)原天井水池已填平,遗址发掘知是深水池,过道为单孔拱桥,池周有石栏杆。根据发掘尺寸,石壁、池底、石拱桥、石栏杆等依据施工图纸复原。

(3)地基发掘中,在享堂神龛前沿和拐角处找到原墁地大方砖的残物,依据方砖规格尺寸,到古建材料厂订制。

(4)神龛前的屏风隔扇门,根据明代建筑呈坎罗东舒祠隔扇式样复原。

(5)屋面正脊采用花板脊做法,花板等构件参照善化亭花板式样烧制,吻兽按照善化亭正吻等比例放大。

4

工程资料

主要有原状测绘图、照片、施工图等,无勘察维修设计文本和竣工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测绘图——平面图

测绘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原施工图——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原施工图

本文由 雷英 王蕾 摘编自 王洪明 胡顺治 主编 潜口民宅博物馆 组编 《 徽州古建筑保护的潜口模式: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全2册) 》 之 司谏第 一节 。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78-7-03-078360-8

定价:508.00元(全二册)

本书是对徽州古建筑保护领域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的全面记录与深入分析。着重介绍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的缘起、实施过程、技术细节及其在中国古建筑保护领域中的独特地位。详细描述了工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原建筑的测绘记录,拆卸、运输、重建等各个环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易地保护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古民居保护的一次探索,是结合徽州古民居保护利用实际的一次全新尝试。大胆创新和专业精神,给予了这项工程极大的延展空间和丰富内涵。实现古民居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成为破解皖南古民居保护困局的成功典范,被业界誉为“潜口模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潜口模式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中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