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一天,红安县的一所房间内,上将韩先楚坐在火炉旁等待着其的好友海洲与闵永进的到来。

不一会儿随着“哒哒”的声音传来,两人走进了房间。

韩先楚看着他们很是开心。

在一阵寒暄之后,韩先楚便问起了他们的近况,永进与海州连声说道他们过得好着呢。

但是韩先楚看着在火炉旁瑟瑟发抖的他们,产生了怀疑……

于是,在韩先楚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冒着大雪回到了吴家嘴村(韩先楚的家乡)。

在到达村子后,韩先楚被家乡人民的生活震惊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安县照片

于是在当天晚上,韩先楚便拿起了电话:“传我命令……”

韩先楚是从红安走出来的将军。他最早参加革命是受到黄麻起义的影响。

黄麻起义是于1927年由黄安和麻县两县的党特支部引起发起的一场起义。

这场起义共活捉县长以及乡党豪绅十余人,极大地打击了当地的一些恶势力。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其中黄安县(后改名为红安)共走出了72位大将。

革命时期有人用“号角一响,四十八万”来形容黄安,足以可见黄安对新中国的建立的影响。

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统计可知,抗战时期红安县共有三十三万人参与了此次斗争,其中有十四万人死在了战场上。

黄安之所以被改名为红安,可以说这个“红”是用这十四万人的鲜血染红的啊。

在家乡的影响下,年仅十四岁的韩先楚也对革命产生了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韩先楚能参加黄安农民协会也是一个机缘巧合。

1927年的一天,韩先楚的好友找到他,告知他这里将会举行起义的消息。

韩先楚知道后很是心动。

就这样,年仅十四岁的韩先楚参加了黄麻起义,成为了黄安农民协会的一员。

在这里,他的日子过得较为充实。

正式起义的这一天,韩先楚看到同行的战友不惧艰险,从黄安城西北方向架梯子上城墙,在上城墙之时还得防着敌人的子弹,东躲西藏。

最终成功地将黄安县的土豪劣绅捉住。

韩先楚很是骄傲。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场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

韩先楚在这次起义中跟着前辈们学到了很多,深受这些革命前辈的影响,他觉得只有跟着这样的政府,才能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于是,他加入了他们。

此后,韩先楚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起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时期的照片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韩先楚以一腔热情参与到各种农民阶级的反抗中,不间断地寻找可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1930年,他自愿加入孝感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之后,正式成为了共产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1934年,韩先楚所在的团被整编。此后他被提拔为副连长、连长,一路高升至营长。

从韩先楚当兵开始,就一直将自己的“勇”和“谋”发挥到了极致。

在红军长征路上,韩先楚多次带自己所在的部队在前方冲锋陷阵,阻拦敌人追击大部队的步伐,保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

在后来的抗日以及反蒋的斗争中,韩先楚也屡立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韩先楚被毛主席破格授予上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研究界对韩先楚给予了“最好的前线指挥官”的称号。

草根学徒一跃成为中国上将,韩先楚的人生可谓是最有传奇和色彩的一生。

这位从黄安走出去的将军最终实现了他的革命理想。

从百姓中出来的韩先楚一直都将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战场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先楚的一生参加过许多战争,但他受到家乡英雄事迹的影响,在作战时尽量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他对百姓的关心从一场战役中就可以看出来。

1948年,韩先楚在攻克锦州阶段(辽沈战役)任第三纵队的司令。

随着战争的白热化,韩先楚所在的第三纵队以及炮兵团队来到了义县(锦州的小县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韩先楚他们成功地拿下了义县,此次战役的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辽沈战役的发展进程。

上级领导对此次战役的成果也感到十分满意,但是在收到作战报告时其中的一项数据让他们产生了好奇。

即使此次战役竟然没有伤害到义县百姓的一分一毫。

要知道义县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但是城里居住的百姓却非常多,此次战役还是用的炮弹,要想让往县城发射的炮弹长眼睛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儿。

韩先楚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韩先楚在到达义县之前就对义县的概况进行了相应的了解。

在到来之后其更是根据所用炮弹的详细信息结合义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较为精细的调查研究,从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以此为基础,在开战时,便在作战会议上对炮弹进行了精确的要求,明确每一种口径炮弹的具体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韩司令还强烈要求每一个战士要将炮弹对准城墙,要出全力攻击城墙,不要打到民房。在开战前夕,韩司令还带着当时的炮兵长官朱瑞前往战场,一个一个炮兵阵地仔细检查每一个炮筒是否将其的话语落到实处。

在韩先楚和大家的努力下,这些炮弹终究是长了眼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位从百姓中来的上将,还是回到了百姓当中。

韩先楚的表现完整的印证了“拿起武器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百姓”的话语。

从红安县走出的上将韩先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不论是打仗还是为官都是以百姓为先,将百姓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心上……

1966年,韩先楚接到了一个命令——前去福建当省委书记。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可是个好事儿,能让他当一省的书记,足以证明中央的重视。

但对韩先楚来说却恰恰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先楚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上将,要说打仗他当仁不让,但是当省委书记,这对于他来说就有点困难了。

做省委书记不仅需要让当地的农民吃饱饭,还要尽最大可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

这些韩先楚都没有做过,于是在考虑了几天后,韩先楚给中央的领导打了电话,询问这件事儿是否还有转圜的余地,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韩先楚在看到领导的态度之后,便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是祖国东南方向的大门,过去在这里发生了不少的战争,这些战争导致这里的经济基础、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基础建设都很差。

韩先楚在了解到这里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展开了其的工作。

要搞好经济就要看到领导的决心,所以在韩先楚将在战场上打仗时立军令状的态度摆了出来,要求每一位领导人都对自己所负责的地区设定目标,立下誓言。

韩先楚自己也立下了军令状——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韩先楚在刚到福建省时发现福建省则可以耕种两次到三次的特点,便觉得要让福建省的条件有所改善,就需要紧抓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鼓励当地居民进行耕种,并允许农民在耕种完成之后可以将自己的农作物拿到农贸市场进行贩卖。

除此之外,韩先楚还请人写了一些关于养殖业以及种植业的小册子,鼓励当地的农民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养殖。

韩先楚在福建省任职期间,请人将当地的具体地图制作了出来,方便其每过一段时间在地图上标注福建省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从而调整策略。

并且他还会不定时到各个地区去走一走,查看各地的发展情况。

在韩先楚任职的前五年内,他一共到过福建省内近五十个县,而福建省一共只有六十二个县区。

在他的带领下,福建省的粮食从最开始的无法自给自足到1971年的117亿斤,自1968年后每年都在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

除了农业在不断地增长,其他的茶、烟、水果等也都在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福建省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这还不够,对于他来说,福建省只是他走过的一个地方,红安县才是那个让他永远惦念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先楚最不能忘的,就是那个养育了他的红安县城,这座县城让他学会了很多。

他记忆中红安县城是用鲜血染红的。“三十三万的红安革命者,有十四万人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董必武、李先念以及王近山……等革命家都诞生于此,红安人民为革命贡献出太多。

作为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人民,他们应该都过上好日子。

然而……

韩先楚将军却看到这样一幕:

好友海洲和闵永进穿着单薄,连烧得旺盛的火炉都无法使他们暖和起来,依旧是靠在火炉旁发抖。

韩先楚心里十分着急,想回村看一下。

于是便甩下了一句:“你俩带我回去看看。”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路上韩先楚十分的着急,恨不得能插上一双翅膀,以最快的速度回去看看,

在到了海洲家后,韩先楚便感到愧疚不已。

床上破旧的棉絮以及海洲屋里人身上遮不住补丁的衣服深深的刺痛了韩先楚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他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迎接他的乡亲们,发现大家的穿着都很薄,更有甚者脚上穿的还是草鞋,被冻的发抖。

这让他又羞又恼,气的当场心脏犯。

晚上,回到县城的韩先楚立刻拿起了电话,说道:

“传我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向红安县发放五万件旧的军大衣。如果没钱,扣我的工资,还是不够就扣我儿子、我孙子的工资。”

但其实韩先楚也知道只扣他们的工资,其实是无法凑齐五万件军大衣的费用的。

于是,他便向兰州军区求助。

兰州军区知道此事后,他们认为不能寒了老革命区群众的心,便决定捐赠五万件军大衣来帮助老革命区的群众,。

五万件军大衣终于运到了红安县人民手中。

大雪纷飞的冬天,红安县人民的心热了。

此后,红安县人一直将给他们带来巨大帮助的韩先楚记在心里,挂在嘴上。家家户户都在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记住韩先楚,要以他为榜样,做好人,做好事儿。

除此之外,韩先楚最为记挂的事儿便是红安县的绿化。

1986年韩先楚病重时,一辈子没有求过人的他请求自己的妻子将珍贵的树苗运回红安县,让县委将这些珍稀树苗种在街道上,加强红安的绿化。

不多久,韩先楚的妻子与秘书将这些树苗送回了红安,并将韩先楚的嘱托完整的转述给了红安县的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韩先楚在北京病逝。

妻子将他的遗体带回红安了。

这位从红安走出去的将军,最后长眠于他热爱的故乡。这故乡养育了他,带他遇见理想,教会他勇敢与坚强,并最终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在此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