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住在洛阳敦化里的官员张同文从甘泉井挖出一尊古鼎,看到它制作奇巧,鼎耳还有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原来是三国时期的文物,很是喜欢。

然而,他十三岁的儿子张策却说:此乃赝品!建安二十五年,魏武帝去世,汉朝改元延康,魏文帝受禅代汉建立曹魏,才改元黄初,当时已经是十月了,黄初元年哪来的二月?

张同文听了儿子的分析大吃一惊,便去书房取来了《三国志》查阅曹魏部分,发现儿子说得全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敦煌张氏家族都称赞张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

张策不到弱冠就跑去京城长安,然而他不走寻常路,一不去深造,二不去考科举,竟去慈恩寺出家当和尚了!

没多久,黄巢农民军打来了。张策再也无法不问俗事,还了俗,带着父母逃难,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不久张同文去世,张策服丧,以孝闻名。丧期满后,他仍然不求出仕,在乡间隐居十余年。

也就是说……十余年后,他还是出来做官了。别人做官可能还要考科举,他却没有,一出来就是广文馆博士,改秘书郎。

虽然张策不走寻常路,但不考科举直接做官还真不是他的本意,他也曾想堂堂正正考进士做官,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崇尚文学,却偏偏看不起他,要给他使绊的官员——赵崇凝。

旁人和稀泥说,刘轲、蔡京(不是那个北宋大佬)也当过和尚,后来也去考科举做官了,有什么妨碍?

赵崇凝说:这两位当和尚的事没什么人知道,但张策是衣冠子弟,莫名其妙出家就是丢人。何况他出家了也不好好钻研佛学,又回来在皇帝面前献诗,这些事谁来保证天下不议论?如果我管十次科举,我让他十次都上不了榜!

并且当庭斥责了张策。张策只得改习博学宏辞,结果赵崇凝利用吏部的职务之便,又堵死了张策的上升道路,还宣扬张策不是好人。

所以张策不靠科举做官,实属无奈。而且很快,他就被邠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召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穿绯色官服。

好日子不长,王行瑜因为胃口太大,冲撞了朝廷,被并州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以勤王为名镇压。张策与婢女以肩舆载母亲从邠州南境冒积雪出逃,路人都同情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克用的大敌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当时兼领滑州宣义军等四镇,闻讯,奏张策为宣义军支使。

张策在朱全忠手底下也没干长,不是因为朱全忠对他不满,也不是因为他想跑,而是因为母丧去职。

丧期满后,张策被除授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华州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召他为判官。

后来,朱全忠也以勤王为由起兵,迫使韩建归顺,调韩建回许州忠武军老家。张策随行,为掌记,也就是朱全忠百密一疏,没发现韩建手下还有一张熟面孔。

朱全忠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有一次,韩建派张策带着书信和礼物拜访朱全忠。这一次,不打照面也得打照面,朱全忠终于想起了熟人,高兴地说:“张夫子到了。”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策的春天终于来了。

天祐(904年—907年)初年,朱全忠表荐张策之才,拜为职方郎中,二年(905年)兼充史馆修撰,不久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仍修史。不久,迁中书舍人,但职务如前。

当时,朱全忠的智囊李振因为早年科举不利,怀恨报复社会,鼓动朱全忠铲除文官。张策见状,想起了发誓要让他科举永无高中的赵崇凝,也果断上车,说了赵崇凝的坏话。

这一年的白马之祸,赵崇凝正是众多受害者之一。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迫唐哀帝禅位,代唐建后梁为太祖皇帝。宰相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张策为副使,将传国玉玺汴州以行受禅仪式,并奉传国玉玺升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太祖登基后,将文武百官遣回岗位,但将张策等留在身边,改张策为工部侍郎,加承旨,年末转礼部侍郎

次年(908年),张策随梁太祖讨伐李克用之子和继承人李存勖。因为李克用封号晋王,所以他的地盘也叫晋国。张策随驾到泽州,被任为刑部侍郎,与新拜中书侍郎于兢一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仍判户部,不久迁中书侍郎。

年末,张策因染风恙,上表请辞,以刑部尚书致仕,即日乘肩舆归洛阳,住在福善里,以园艺、读书、听琴、饮酒自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给唐朝送终的同事,杨涉和张策很有缘分,张策拜相是接替杨涉,罢相则是被杨涉接替。

开平四年(910年),梁太祖追赠其先人官一等。

乾化二年(912年)秋,张策卒于洛阳。

张策著有《典议》三卷、词制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放家中。

当然,死得早意味着后梁灭亡的时候,相比于被灭族的李振,轮不到他遭到什么报应,也就是到了宋朝,被史学家欧阳修写《新五代史》的时候,列入骂一骂罢了——与老同事杨涉再续前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