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徐之南

文物摄影|杜广磊

日出东方而落于西,四季变换冷热交替,大自然早在人类懵懂之初就已经有了一套运作自如的系统。热胀冷缩、杠杆原理、机械共振都在等待着被人类一一发现。

我们常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文物本身的科学原理。我们将从力学、光学、声学、热学四个物理分支,介绍相关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

陶器精美,铜灯闪烁,这些精美的文物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如何改进陶窑才能达到烧陶所需的1000°高温?《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又是以怎样的精密结构承载巨重?曾侯乙编钟又是如何做到“一钟双音”?应县木塔为何“千年不倒”?让我们一起来揭示文物背后的秘密,感受古人的智慧。

01

【力学】

  1. 铜奔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专家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金属探伤分析,观察表面铸造痕迹和马蹄底内残存的铁芯,再结合金属成分检测结果,确认铜奔马是用青铜陶范铸造法,分段铸造焊接而成,且工匠在马的右后腿内夹铸了卯榫状铁芯骨,可以增强马腿的强度和支撑力

此外,制作者在腿根、踝关节、蹄足等受力部位也专门做了榫卯状特殊处理,使铜奔马得到了最佳强度和支撑效果,令这匹铜奔马一足掠踏飞燕之上,历经2000年伫立不倒。

  1.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般提梁壶的提梁均在壶身两侧,壶盖独立可拿取,此壶的独特之处是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设计者匠心独运,将提梁的一端连接壶身,另一端连接壶盖中心,并且将提梁设计成一只凤凰形状。

这一独特设计也注定了在使用时的独特性,此壶为倒灌壶,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它运用了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即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倒流壶体现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思维,那就是“倒既正,正是倒”。只要壶内液体维持在同一个高度,水就不会漫溢出来,这也告诫人们在行事时不要落入极端中。

  1.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该卷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在《清明上河图》中存在虹桥数座,虹桥是木结构拱桥,俗称飞桥、蜈蚣桥。虹桥的建造以北宋为盛。张择端以写实的手法、合乎透视的原理,精心绘画了宋都汴梁附近的虹桥。从张择端的绘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虹桥的结构。经过一些桥梁专家推算,其跨度约20米,宽度约8米。

虹桥是纵横相架、自身稳定的木结构。为了保证其几乎不变形,使结构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虹桥的木结构由21组并列的拱骨组成,拱骨采用直径约40厘米的圆木。拱骨有两个系统:外面一组,长、短拱骨各两根,相互铰接,称为第一系统;里面相邻的一组,由三根等长拱骨组成,称为第二系统。如此交替排列,全桥共由11组第一系统和10组第二系统的拱骨组成,当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时,都是不稳定结构,唯在这两个系统交会处,以巨木横贯,使拱骨彼此衔接,这才成为一个稳定结构,并将桥面载荷横向分布于各拱骨

  1. 陶鹰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动物塑性的器皿,可见其造型的创新性与特殊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更多的是和“青铜器”联系在一起,更多的呈现出厚重与大气。而陶鹰鼎则是以鹰为型,三足矗立,庄重中带有一丝“萌”感。

陶鹰鼎虽以鹰为型,却并未影响器皿本身的实用性。纵观鹰鼎,其鹰身肥而有力,肌肉健硕,敦实有力的两腿微微分开,鹰尾下撘,和另外两只脚构成鼎的三足,支撑整个鼎身,其重心面垂直地落在以三足点做圆的圆心附近,此种三足器皿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物体重心的认知和应用:重心即物体的重量中心,通过物体中心的垂线或垂面与物体的支撑面垂直,则物体实现平衡

  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纹船形壶为几千年前先民使用的水器,其造型奇特,纹饰精美有巧思,可谓是当时水器界的时尚精品。而对于这一水器的形状和用处,研究认为网纹船形壶是由当时流行的一种尖底陶罐演变而来的。

这种尖底陶罐一般腹大,口小,有研究认为这种尖底器皿是利用了重心原理制造的汲水罐。双耳位于腹部偏下位置,当两边系绳后,因为双耳低于重心导致空罐呈倾斜状态,而当罐身入水装半罐水时,瓶身则直立,而装半罐水以上时即倾覆。而船型壶则是将这一器型倾斜90度,变成了平底两侧有尖角的船形,不仅重量分布均匀,而且也更实用美观。

  1.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以锤揲、錾刻、鎏金等工艺加工制作而成,显示出了唐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捶揲即是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能,用锤子将金银打造成圆形薄叶,然后置于器物或模具上再从中央开始挤压捶打,就会形成有凹凸纹饰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就掌握了捶揲技术。随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捶揲技术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代工匠熟练掌握了这种工艺,从而使金银器制造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的主要装饰工艺包括錾刻镂雕、鎏金、镶嵌等。工匠按设计图用薄纸拷贝出纹样,贴在材料上,用小錾錾出虚线,也就是点组成的线条,取下纸样,靠木锤、铁锤按印锤打出大型轮廓。在打起外形过程中一般要多次过火烧,以保持它的柔软度。通过镂空工艺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镂空或透雕。

錾刻是在金属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工艺,用小锤熟练地击打各种大小和不同纹理的錾子,使其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流畅生动的花纹图案,达到装饰的目的。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

此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属于錾花工艺的镂空浮雕,通过錾花中的镂空工艺刻划出带钩一端的兽首、钩身两侧盘绕的夔龙以及两只对称的凤鸟纹饰。錾花制作工艺既要依靠工匠自身的雕刻技艺与经验,又要凭借錾花制作工具。这些工具都是工匠根据所錾刻花纹的需要自制的。自制錾花胶也是錾花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錾花中需要它起一个固定、粘接和衬垫的作用,以便錾花刀在材料上面良好地工作。

02

【光学】

  1. 长信宫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馆藏

长信宫灯的造型精巧,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以灵活拆卸,方便清除灯内的积灰。宫女高举持灯的右臂是一条烟道,烟灰通过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灯罩可以通过调节开合角度控制灯火的明暗,灯盘中央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

长信宫灯的燃烧原理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汉代,灯具一般使用动物油脂作为燃料,但燃烧时产生的油烟会污染室内空气。而长信宫灯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烟熏油灯的排烟问题解决得很好。灯燃烧时产生的油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与金属壁接触后逐渐冷却,凝结在内壁。由于灯体下端没有底盖,这件灯具还可以放置在水盘上,烟遇水也会凝结,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更是古代“环保”理念的杰出代表。当点燃灯盘中心的蜡烛时,烟雾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灯体内部,有效避免了烟雾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了室内空气的清新。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便于拆卸和清洗,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1.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釭是指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又可简称为釭,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釭灯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构思设计巧妙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彩绘铜雁鱼灯是釭灯中的杰作。它以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呈现,整体形象是一只鸿雁回首衔鱼伫立。这只雁的颈部修长,回首衔着一条鱼,体态肥硕,羽翼丰满,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之上,而灯罩则是由两片弧形板组成。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开合灯盘和灯罩来调整光线和风向,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更为独特的是,这只雁和鱼的身体都是中空相通的。在大雁的颈部和背部,以及鱼的腹内,都有子母口设计,使得这些部分可以相互连接。当油脂被点燃时,产生的烟雾会通过鱼腹收集,然后经过雁颈导入,最终吸附在雁腹内的水面上。这种设计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室内的油烟污染,还赋予了灯具更多的艺术美感。

  1. 银首人俑铜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 银首人俑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男俑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双眼用黑宝石镶嵌,高颧骨,浓眉短须,胡须微翘,发髻、胡须、眉毛、头发,根根可见,笑容可掬。男俑身穿长袍,广袖低垂,长裙曳地,不仅显得潇洒自然,而且有利于器物平衡。右手执蛇,连接一柱,顶上为灯盘,柱上有一攀援的猿;左手执蛇尾,蛇口衔一灯盘。左边平地放置的灯盘中,一条蟒蛇盘踞其间,吻部高挺顶住耍蛇人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重心稳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并不是虚构,而有生活原型,考证发现这是河北杂技史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证据。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这盏灯可以自由调节灯光,高、中、低不同处的灯烛,三支、六支、九支灯烛,分别对应不同的亮度需求,当同时点满九支灯烛时,火光高低错落,有如火树银花般耀眼明亮。

  1. 青铜缸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 青铜缸灯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青铜缸灯,结构繁复,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器座为球形腹鼎,兽蹄足,肩部两侧有弧形向上的出烟管。座上有一圆形托盘,盘底有一圆筒,可与底座相套。托盘内有一圆形灯盘,两者之间有两个可分离的弧形灯罩,移动灯罩,可挡风和调整光照方向。此灯利用虹吸原理,灯腹装水,烟通过烟管到达腹中溶于水,防止了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更利于照明之用

03

【声学】

  1. 曾侯乙编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恰当地运用了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铅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和炉火纯青的热处理技术,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从而对其所在的振动区起到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

合瓦形钟体,两侧有棱。而棱是两片瓦状的连接部,是钟体刚性最大的部分,钟体振动时要使棱部进入振动状态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编钟发声时,棱能对钟声起阻尼作用(减振消能),加速钟声的衰减。而且敲击同一编钟的不同部位时,因为棱的阻尼作用不同,其振动模式有很大变化。敲击正鼓部,编钟进入振动状态后,棱起着明显的阻尼作用,相反敲击侧鼓部,棱所起的阻尼作用甚微,这样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奇迹。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全部几何尺寸的测试和整理分析发现,各钟的几何尺寸严格遵循着某种数学逻辑关系。就某一钟而言,只要确定其中一个主要尺寸,即可计算出其余的尺寸,而且钟体的尺寸与编钟的声学性质密切相关。例如,将编钟第一基频与其铣长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到,基频随铣长的变化,明显地分成低频、中频和高频三个区。钟体厚度与铣长也存在内在联系,某两钟铣长相同时,可通过对钟体厚度的调整,改变钟的振动频率;在固定的频率下,限定钟的厚度,也可变化铣长。

  1. 兽面纹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 兽面纹镈 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镈,又称兽首衔凤纹镈钟,一组四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镈钟顶部是镂空双龙形钮,龙首相对,口中衔蛇,威风凛凛。镈钟上方平平的地方叫做“舞”部,装饰有兽首衔凤纹。镈钟的正中间叫做“钲”部,装饰有兽首双身纹;下面一圈叫做“鼓”部,也装饰了华丽繁复的兽首衔凤纹,是演奏的时候敲击的部位。镈钟上的一个个圆形的突起,叫做“枚”,起到了加快声音衰减的作用,它们被塑造成盘绕状螭纹的形象。“枚”与“枚”之间的条状部位被称为“篆”部,装饰的是另一种以神兽为主体的纹饰——蟠螭纹。兽面纹镈是众多追缴回来的珍贵国宝之一。

04

【热学】

  1.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故宫博物院藏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是宋代汝窑烧制的工艺品,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釉面的细碎开片,造成开片的原因是烧造冷却时,瓷坯和釉料的热胀冷缩的比率不同,所以在出窑时会造成釉开裂。虽然这是一种瑕疵,但古往今来,人们已经认同了这种开片美,而工匠们也了解并掌握了开片的原理和规律,反而主动追求瓷器的这一种特殊装饰了。

这件瓷器的开片完美诠释蟹爪纹与鱼鳞状开片,这是汝窑的两个典型特征。蟹爪纹:纹理杂乱,很像螃蟹的爪。鱼鳞状开片则意即开片的形状、裂纹的角度都是倾斜的,没有笔直的裂纹,非常类似于鱼鳞,因此叫鱼鳞状开片。

  1.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一件葬具,出土于1978年的河南省临汝县阎村,临汝县即今天的汝州市。汝州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发源地,从原始社会的鹳鱼石斧图汝陶缸,到五大名窑之首,汝州的熊熊炉火燃烧了几千年,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具有耐火、不溶于水等特性,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陶器的产生离不开火的使用。相传,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木燧”,即“钻木取火”的取火工具,由此人们掌握了“摩擦生热”的热学原理。当人们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还需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实现烧陶时化学组分的变化,产生低共熔玻璃相,粘合黏土中颗粒,降低吸水率,从而增强陶器硬度。若温度不够则就成了生烧,化学反应不充分,吸水率高,硬度差,陶器质量便差。因此,古代人也创造了一种依靠经验进行的温度目测技术,这也是陶器烧制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

  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面鱼纹彩陶盆发掘于半坡遗址当中,此时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具备设计科学合理的陶窑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类,是由平地露天堆烧发展到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而后发展而成的。平地堆烧陶器时,升温较快,最高温度可达900°,但保温不好,因此热效率低,也经常出现生烧现象;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改进了平地堆烧的保温问题,而且降低了烧制所消耗的燃料量,提高了热效率烧成温度一般在800-900°之间;而窑炉烧陶的方法,利用窑室又进一步的提高了保温性能和热效率,烧成温度提高到950-1050°之间,同时也解决了泥质薄壳封烧使用的一次性问题。

横穴窑后部的排气孔会对前部火膛的热气产生吸力,从而提高窑室的温度;而竖穴窑则是实现了下方的热力上升到窑室,从而快速升温并持久保温。此类陶窑的出现是烧窑技术的巨大进步。

  1. 封口白陶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 封口白陶鬶 莒州博物馆藏

此陶鬶(guī)为夹砂白陶,属大汶口文化器物,陶鬶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水器和礼器,一般多为敞口,此封口陶鬶为其中的特殊器型。此器型为长流喇叭口,喇叭封口处上有多个筛眼。筛眼有多重用处,不仅能在煮水时防止灰尘杂物落入内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陶鬶有三只袋足,颈腹间安有一桥形柄,其上饰两道弦纹,腹部饰一周长条状附加堆纹。

大汶口文化后期,先民用“坩子土”经1000℃的高温烧制陶器,烧成的器物质地坚硬,胎壁薄匀,器物呈现色泽明丽的白色,还有一些黄色和粉红色细砂陶器,一般统称为白陶。与其他器物相比,白陶器色泽纯正,质地醇厚,整体素面,尽显洁净与素雅之美。

  1. 黑陶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 黑陶罍 日照市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酒器,细泥黑陶。外表打磨光滑,形为直颈球腹,肩腹部饰有对称纵向分布的两对贯耳,器表饰以多道凹弦纹,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中的精品。黑陶罍与黑陶蛋壳陶杯和白陶鬶一同出现,三种类型的器物正好组成一套完整的酒器,能够实现盛、斟、饮三种功能。

黑陶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许多规格较高的墓葬之中都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黑陶容器。黑陶的烧制方法则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阶段往热窑中徐徐加水,由此产生的大量浓烟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窑温冷却后,碳元素被密封在器壁中,从而烧成黑陶。所烧成的黑陶器更显沉稳、大气,有着纯黑如漆的美誉,俗称“黑又亮”。

  1. 牺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 牺尊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器以水牛为形,构思巧妙。牛腹内中空,其颈部和背脊上巧妙地开了三个孔,中央的孔内嵌套了一个可拆卸的锅形器,实用便捷。根据其结构,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一件用于温酒的器具。锅形器用来盛放酒水,而空穴则用来注水,水注入尊腹,从而起到温酒的效果。

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动物形态融入酒器设计中,这件作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它的四足短小,但整个形态却显得稳重而有力。牛首上的双角张力十足,双目圆瞪,这些细节都保持了极高的真实感,使得造型与实用性得以和谐统一。值得一提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法来驯服牛。因此,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