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由篡位而来的政权大都短命,唯有宋朝例外,而且在其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被今人评为最想生活在其中的历史十大王朝之一。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皇帝相比,他最难得的一点——仁厚。杯酒释兵权,不杀一位功臣,让他们得以善终,最为人所称道。除此,赵匡胤是如何“仁厚治国”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全面展现赵匡胤传奇的人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58元

重农固本

赵匡胤在位期间,除了不断用兵征服其他割据政权以实现统一之志外,内部施政上,通过兵制、官制和税制三个方面的大力整顿以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分裂割据局面,而且采取轻赋劝农、休养生息等办法稳定社会经济,充实国家财力,借以清除和防止割据势力的复辟及农民起义的反抗,是赵匡胤始终持有的基本国策,也是他定国理财的根本方针。

赵匡胤即位后的次年就按照后周度田的办法,在全国进行度田。赵匡胤还鉴于后周度田官“多为民所诉”,而遭贬黜,所以提出此次度田要“精择其人”。意在通过度田,均平田租,使豪族不致偷漏,百姓不致苛重,同时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

赵匡胤关注农民、留意农事同他的艰苦经历、现实要求和务实作风有密切的关系。即位之初的建隆元年(960年),他就下令朝臣出外归来之日,必须“具所见民间利病以闻”,以便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下情。

义仓的废置也反映出赵匡胤对民众的体恤。建隆初年赵匡胤就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用来充作赈灾救济之用。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不恤民力,反倒加重民众供输,成为一项苛政,劳扰百姓,百姓不堪其苦,赵匡胤感到义仓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成为各地盘剥百姓的借口,因而于乾德四年(966年)下诏予以废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全面展现赵匡胤传奇的人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58元

宽厚治国

赵匡胤以仁德治天下。在建国之初,他以宽容的气度包容了后周的旧臣和周世宗的儿子;在治国的过程中,他对待将士和敌人将领也显示了一代仁君的宽容风范。

早先赵匡胤在游历期间,曾一度衣食无着,到达当时的复州(今湖北天门)时,他去投奔父亲原来的同僚、复州防御使王彦超,希望王彦超能看在父亲的面子上,收留并提携一下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可是,当时王彦超看到赵匡胤穷困潦倒,不愿收留他,只是看在他父亲面子上拿出十贯钱便打发了赵匡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后来赵匡胤竟然当了皇帝,王彦超反而仍是一个臣子,且官场生涯一直比较顺利。

对于读书人,赵匡胤一向是宽厚大度的,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而且文人犯了过错,一般都会得到较轻的处罚。然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处罚。

赵匡胤对玩忽职守的官员,或减俸或免官,或除名或降职;对枉杀百姓、草菅人命的官员,大多处以极刑;对于贪赃受贿、以权谋私的官员,大多视其贪赂的数量而量刑,一般处罚都比较严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全面展现赵匡胤传奇的人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58元

佑文抑武

用人问题一直是当权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赵匡胤是武人出身,本看不起文人。他认为文臣起草皇帝的诏书,不过是用前人旧本,略加改动而已,依样画葫芦,并非真有多大学问。

不过后来赵匡胤也确实感觉到,儒家的学问对自己治国有用。因为封建国家、皇权制度,总是需要进行礼仪活动,于是有关的种种规定与讲究,就非要儒家人士为之操办不可,所以赵匡胤逐渐认识到儒生文士是皇权这部车子上不可缺少的一个车轮。而且,赵匡胤还发现重用文臣更有抑制武将的作用。

对文人的态度转变后,赵匡胤开创了自宋代以来的“养士”之风。优待文人,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这股风气在他孙辈仁宗时见了回报,出现了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品学兼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全面展现赵匡胤传奇的人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58元

勤政好学

赵匡胤具有较强的朴素节俭意识。后蜀平定后,赵匡胤得知其国君孟昶生活奢侈,溺器也用珍宝来装饰,于是命令左右将其打碎。他说:“蜀主用七宝装饰溺器,那应当用什么来盛食物呢?自奉如此,想不亡国,可能吗?”赵匡胤把俭朴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赵匡胤酷嗜观书,虽行军打仗,也手不释卷。听说民间有奇书,往往不惜千金购得。即位后,赵匡胤更喜欢读书,经常派人到史馆去借书看。赵匡胤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广见闻,增智虑”。劝导文武臣僚读书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知为治之道,知治乱大体。

兵火战乱相继,图书散亡甚多,部分流落民间。在统一战争过程中,赵匡胤对各国的图书极为珍视,想尽办法加以保护。平蜀后得书一万三千卷,平江南后得书两万卷。乾德四年(966年),赵匡胤专门为搜集民间藏书颁布诏令,凡是官吏、百姓献上的书籍,由史馆查看篇目,凡馆中没有的书就加以收纳。为了鼓励人们献书,规定献书人都可到学士院接受关于做官的道理的策试和询问,适合担任相应官职的,记录下姓名,然后上报。这一年,涉弼、彭干、朱载应诏献书,共计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受到奖励,赐给科名。通过向民间征集书籍,迅速丰富了国家藏书,仅史馆藏书量就很快增至八万卷。丰厚的藏书为随后大型类书的编纂准备了物质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全面展现赵匡胤传奇的人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5月

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