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01
今天我们讲一首唐伯虎的诗,也是他的临终绝笔。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影视剧中对唐伯虎的刻画,总是那样潇洒、风流,但实际上唐伯虎这一生过得很苦闷。
他既没点过秋香,也没中过状元,甚至还差点死在牢里,又差一点没被宁王忽悠一起造反,不然就被王阳明给一起收拾了。
原本唐伯虎是出身名门的,他的远祖唐俭曾跟随李渊起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就算到了明代,祖上也世代为官。
然而到了他父亲唐广德这一代,家道就逐渐没落了,仅仅靠一家小酒馆谋生,所以唐伯虎对酒桌文化领悟颇深。
唐广德对唐伯虎寄予了很深的厚望,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再复辉煌。
但是唐伯虎比较倒霉,他15岁补苏州府府学附生,童试第一名,四海惊称之,妥妥的天之骄子。但是他24岁时,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父亲过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父亲病逝不久,母亲也一起去了,紧接着是他的妻子、儿子、妹妹。这一年,他的亲人几乎全部离他而去,靠好友祝枝山的帮助才缓过来。
后来,唐伯虎又在祝枝山的劝说下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但因结交了一些浪荡公子而被取消了成绩,幸亏有好友文徵明的父亲为他说情,才同意“补遗”让其参加乡试。
然而唐伯虎并没有因此擦亮眼睛,在赴京考试的路上又结交了损友徐经。那一年秋闱的主考官是李东阳,所以出的题很难,全部考生中只有徐经和唐伯虎中第,于是被人嫉妒,举报徐经舞弊。
徐经这个人是个软骨头,还没等屈打就成招了,还供出了唐伯虎,于是唐伯虎也被下了狱。但是唐伯虎很强硬,宁死不屈,后来查实徐经招供只是因为害怕,但事情闹得太大,连李东阳都引咎辞职了,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因此,唐伯虎仅仅被封为浙藩小吏,他心里有屈,拒不赴任,因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把酒对月歌》: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回到苏州后,唐虎伯已经很落魄了,只能靠卖字画养活自己,偶尔还要靠相好的歌伎接济。这种日子一共持续了15年,直到宁王朱宸濠聘其入幕府。
接到皇子的邀请,唐伯虎自然是很开心的,乐呵呵就跑去上班了,可是没乐多久他就发现宁王研究的全是反朝廷的事,这可是要杀头的,于是开始装疯卖傻,甚至不穿衣服在大街上奔跑。
宁王也是要面子的人,一看都这样了,就让他从哪来回哪里去了。
回来之后,唐伯虎收敛心性,幽居桃花庵,一直到晚年。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诗。
02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这首诗作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此时他已经54岁,入了知命之年。回顾一生沉浮,突然将一切看透,诗成人去。
他是天才,狂傲不羁,但生活最终还是把他的棱角磨平了,晚年潜心创作,不问世事。
唐伯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画尤为突出,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人生在世,总有要分别的那一天,任谁都逃不脱这宿命,死后魂归地府又何妨?
人间同样险恶,和地府的刑罚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就把这一生当成一场旅行吧,潇潇洒洒地来,再潇潇洒洒地去。
唐伯虎这首诗写得很通透,短短四句就看透的人生的本质,虽然话语朴实,却蕴含了一定的反讽之意,抨击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和人心不古。
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三万六千天糊涂着过,转眼就是苍老,可若不随波逐流,做个清醒的人,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这无疑是拉长了生命的长度。
世情险恶,但人可避之,淡然心性,不争不抢乐得逍遥,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
如果活着的时候迷惘,陷入名利之争,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其实和逝去也没太多区别,不过是挨日子而已,因此压根就没学会怎样享受人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