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系汽车2024年4月销量陆续确认之后,许多日系汽车用户和粉丝开始为品牌担忧;同时为前景担忧的不只是其用户,车企自己也有诸多忧虑,比如本田汽车日前被《日经新闻》曝光称将裁撤广汽本田约1700名员工,而这并不是该公司第一次裁员。

日产(Nissan)汽车首席执行官内田诚称想要留在中国市场必须改变战略,不过其随即补充道日产汽车正在与合作伙伴三菱汽车就在东盟国家的进一步合作进行谈判。

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日产汽车或本田汽车有任何实质性的战略调整,能看到的只有销量和品牌占有率的不断下滑,所以这些日系汽车究竟要如何调整战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低姿态,调整定位

日系汽车的销量下滑是因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提升,本田和日产均认可该观点,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需要做的无非是切入新赛道。日产汽车有e-POWER增程混动系统,轩逸和奇骏均有使用该驱动系统的版本,而增程混动是目前热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貌似只有日产增程车的销量特别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出在哪里?

先不讨论日产e-POWER技术,本田汽车也是有E-CVT混动技术的,而目前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的插混类汽车均采用相同的混动系统,在其系列量产车里只有旗舰车型仰望U8采用纯增程混动。而本田汽车也有插电混动车型雅阁、皓影、CR-V等选项,然而销量同样非常之低。

不过问题不难解读,其销量低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品牌定位。

比如本田雅阁PHEV版本所采用的是最普通的前驱平台,纯电续航里程不够长,性能表现比较一般,其整体水平只能看齐自主品牌10万级的同级车;可是这台车的售价却定在20万级,其实力远远不如同价位的国产混动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e-POWER更是离谱,其采用的虽然是主流的增程混动技术但却不支持外接充电,而所有不支持外接充电的混动车都属于燃油车;也就是说日产汽车采用了最潮流的技术但却打造出了最传统的汽车产品,但是价格却重叠一系列国产插混类汽车。这两类车对于用户而言的主要差异是用车成本、驾驶品质和车型分类,对于车企而言无非是制造成本高低的悬殊,不支持外接充电的混动车的制造成本要低许多。

似乎日本汽车制造商还在盲目的认为丰田、本田或日产品牌有“品牌溢价”能力,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用户还停留在非外国品牌不选的阶段里。这种认知是非常落后的,这些日本汽车制造商应当看一看田原总一郎最新的评论,其对市场的认知不能总停留在30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重心为何选择东盟

日产三菱联盟将或将新重心放在东盟市场,三菱汽车在退出中国市场之前也说过要着重放眼东南亚。

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铃木、马自达等一系列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东南亚的表现确实很不错,品牌占有率也都相当之高,似乎东盟国家才是日系汽车真正的大本营。那么东盟国家为什么会偏爱日系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里没有一个工业强国,说白了就是自己造不出来优秀的汽车,甚至连基础的汽车产业都不具备。所以东盟国家只能选择海外品牌的汽车产品,而作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的东盟,其能够接受的汽车产品需要有足够低廉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汽车工业不再强大,也不先进,甚至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

以铃木汽车为例,当初铃木汽车退出中国市场而转战印度市场,主要原因并不是一些铃木粉丝认为的“中国汽车消费者不务实”,而是铃木造不出来适合高需求市场用户所需要的汽车产品。铃木只能造一些技术落后但价格低廉的小微型车,其打造出的紧凑级车品质都是难以评价,所以铃木的退出完全是因其技术储备的不足,只能去寻找用户需求低的市场。

三菱、讴歌等品牌的退出也是同理,此时的日系汽车如果想要逆转则会加大研发投入,跟随用户需求共同进步。

可是事实却是陆续将重心转移到东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日系汽车在华市场的前景并不难预测,不进步则等于退步,本土车企的不断进步等于持续加速淘汰日系汽车;此时想要留下来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需要加速切换赛道,同时需要更多的投入研发,并且要搞清楚日系汽车在国际市场中的真实定位,放低姿态、摆正定位,否则就不是选择而是只有去东盟。然而其最终选择还是去东盟,所以日系汽车在华市场的落幕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