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内多数考古工作者对于潜水这一专业技能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一术语。潜水技术,尤其是应用于考古领域的专业潜水,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项既神秘又充满挑战的新领域。
然而,正是在这种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困难环境下,中国政府却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大力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并积极培养专业的潜水人才。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决心。
原因何在?原来,当时国际上存在着一大批以寻宝为生的职业“寻宝者”。他们凭借先进的潜水技术和装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掠夺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这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寻宝者”当属英国人迈克·哈彻。他在1970年创立了一家商业打捞公司,起初的业务主要是打捞二战时期的沉没商船和军舰,以回收橡胶、锡等战略物资以及废旧金属为主。然而,1980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
那一年,哈彻的打捞团队在南中国海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明代的沉船。这艘沉船上载有2.2万件精美的瓷器,经过精心策划和营销,这些瓷器最终以数百万美元的高价售出,为哈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额利润。
这次成功的打捞不仅让哈彻声名大噪,更让他尝到了打捞中国水下文物的甜头。
从此,哈彻便将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寻找中国沉船上。他凭借着先进的潜水技术和装备,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了解,先后在南中国海和东南亚海域成功打捞出多艘中国古代沉船。其中,1984年打捞出乾隆年间的外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更是让他获利数千万美元,成为当时打捞界的一段佳话。
然而,哈彻的贪婪并未就此止步。1999年,他在中国南海再次打捞出一艘道光年间的巨型沉船“泰兴号”。这艘船上载有的瓷器数量之巨,超乎想象,据统计超过100万件。这次打捞不仅让哈彻再次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他成为了全球打捞界公认的“中国沉船专家”。
然而,哈彻的行为却引起了中国政府和考古界的强烈不满和谴责。然而当时英国方面对此的回应是:“这些海上遗物,谁捞到就是谁的。”无视国际法则和道德的英国,做过的事还不只这一件。
风水轮流转,近年来在中国南海的蔚蓝海域中,有勤劳的渔民意外地发现了几艘沉睡已久的英国沉船。这些沉船非同小可,船上竟然满载着源自圆明园的珍贵宝物,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消息迅速传至英国,包括英国等国外几家媒体都开始奇葩发言,纷纷以各种方式向中国喊话。他们的言辞中充满了对中国渔民私自打捞行为的指责,声称沉船残骸属于遗址文物,私自打捞无异于“海盗”行径。
英国媒体长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历数此种行为的种种不当之处,但直到文章的尾声,才终于道出了他们的真正意图:“上面的文物属于英国,请中国归还。”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后,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怒和嘲讽,他们纷纷指出,当初英国人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打捞中国沉船、掠夺中国文物时,何曾考虑过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尊重他国文化?如今轮到中国人在自己的海域发现英国沉船,英国媒体却突然站出来指责中国渔民是“海盗”,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艘沉船虽然属于英国,但上面的文物却是英国在圆明园掠夺而来的。这些文物原本就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今它们随着沉船一同被发现,英国媒体却要求中国“归还”,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无理取闹。
圆明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一段段令人心痛的往事。然而,在英法联军的贪婪目光下,这些文物却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士兵们如同蝗虫一般涌入圆明园,疯狂地抢夺着每一件值钱的物品。
珠宝、首饰、金银财宝,甚至是珍贵的字画和瓷器,都被他们洗劫一空。那些无法带走的文物,则被直接砸碎或付之一炬,令人痛心疾首。
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批令人瞩目的中国文物,共计约2.3万件然而,每当人们凝视这些文物时,心中难免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这些文物虽然在大英博物馆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展示,但它们毕竟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远离了它们原本所属的文化环境。它们就像是无家可归的游子,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原本属于中国的宝物,何时才能回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