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天主教神父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创办的震旦学院。19世纪末,奉谕办理译书局事务的梁启超,于1898年7月奏请在北京创建翻译学堂,拟请马相伯出任院长。马相伯提出将学堂设在上海,并提出让徐家汇法国耶稣会传教团参与校务,但戊戌政变使这项办学计划夭折。

1900年,马相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两地的3000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主教),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即日后的震旦大学)的办学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1902年11月5日,南洋公学因“墨水瓶事件”宣布开除五班全班学生,班主任蔡元培与校方几番交涉,仍无成效,终致一百四十五名学生退学,蔡元培也愤而辞职。离校后部分学生经蔡元培介绍,向闲居的马相伯请求创设一所讲授拉丁语、法语和数学的学校。马相伯答应了这些要求,遂制定创办新学校的计划。学校定名为震旦学院,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梵文称中国为Cinisthana,佛经中译作震旦)。

1903年2月27日,马相伯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今蒲西路221号)创办震旦学院,自任监院(即院长)。当时,耶稣会为震旦提供食宿处,并派出一些传教士担任教师。1903年3月1日,震旦学院开始上课,有学生20人。

震旦学院原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震旦学院原址
清末复旦公学毕业文凭(190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复旦公学毕业文凭(1909年)
马相伯和七君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相伯和七君子
复旦师生汇聚在校门口,热情欢迎接管的军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师生汇聚在校门口,热情欢迎接管的军代表

建校初始,马相伯主持校务,编写教材,躬亲执教,其创办的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开办当年,教会不干涉校政。次年震旦蜚声四起,学生倍增,有翰林8名、举人20多名;1904年,于右任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学院学习。

1905年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试图拿下震旦、将其变为教会学校,便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学生大哗,全院132名学生有130名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的签名簿时,决意站在学生一边,率一众中国教员辞职离校,另图他处。

此后,叶仲裕、沈步洲、邵力子、于右任等7人组成震旦复校干事会,推马相伯为会长,将学院的校牌及校具、图书、标本等全部搬出暂存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某宅。

接下来,马相伯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名流张謇、严复、熊希龄、袁希涛等28人担任校董,筹集复校资金,共同管理学校。马相伯的旧交、两江总督周馥拨出官银两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震旦复校的临时校舍。

1905年5月27日,私复旦公学由此而生,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李登辉被教务长。

马相伯带领学生脱离震旦后,仍有部分震旦教习出面维持学校,并在1905年6月29日的《时报》上刊登了教会沿用“震旦学院”名义招收学生的招生广告;在同一天的这家报纸上,也刊登了《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告白》。

告白内容是:震旦解散后,“一应器具暨书籍标本,早经迁出”,现与教会毫无纠葛,“旧时院名,久已消灭,此后倘有就旧基重行建设者,无论袭用旧名与否,与旧时震旦丝毫无关”,“现暂借吴淞提辕,定7月下旬开学,更名复旦公学”。

是为“复旦”校名在公众面前的最早出现。该校名是于右任建议的,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用在这里兼具不忘“震旦学院”之旧的意思,并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如去由此联想到马相伯先生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诚可谓拳拳报国之心!

孙中山为复旦大学题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为复旦大学题字
李登辉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登辉校长

复旦公学于当年9月14日正式开学,中间因为战争、校址、经费等曾一度停办。1913年,复旦成立了历史上的第一届校董会,孙中山先生被邀为校董;在中山先生等校董的推举下,李登辉担任了校长。

李先生(1872—1947年,印尼第七代华裔)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他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有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18年,李校长去南洋集资15万、在江湾置地,即今天复旦校园之基础。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遭到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1949年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再说震旦学院。马相伯离开后,震旦学院继续维持。1912年,该学院改称震旦大学院,逐渐成为一所“在华之法国大学”。1928年前后,耶稣会拟将震旦迁往安南(越南)西贡;马相伯家属听说后,请于右任出面干涉,此事作罢。同年,依照中华民国之政府章程,改称震旦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建制,并入复旦大学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