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我有同样经历,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总爱回忆过去。总认为过去经历过的时光里总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比如;那些年的土豆。和现在的土豆,那是肯定不一样的。在我的记忆中。那是1972年,是我们山区家乡生活条件贫困的年代。那时正是我家四兄弟七八岁的年龄,也是吃长饭的年月。由于当时的农村是大集体,生产队。一切农业产品都归生产队所有,我的老家地处四川西南丘陵山区,山上山下田里地里主要种植豌豆、胡豆、水稻、小麦、棉花、红苕、玉米、花生、高粱、黄豆、绿豆、土豆、南瓜、冬瓜、黄瓜、四季豆、西红柿、白菜等。也算得上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整个生产队除了老人和小孩子。其它男女老少都是我们产生队的主要劳动力。县人民委会,区人民委会,人民公社党委会,大队和生产队都有队委会。这是当时的每一个生产队的主要领导机构。生产队还有党小组,经常在生产队的晒场坝子和粮仓和保管室。那个时侯的保管室,是一个农业生产队相当集中的地方,我们第五生产队的保管室座南向北一排长五间带西转角凉檐柱街檐的房子和一个有六七百平方米的倒写的七字形状的大晒坝让我们的童年非常快乐!

特别是每年五月生产队收豌豆胡豆和土豆的季节,全生产队四十四户人家,几十个七、八、九、岁的小孩子真是高兴万分。因为当时,基本上家里有四、五个或者六、七个小孩子的家庭,生活都十分贫困。家里缺乏吃穿的情况也比较普遍,穿的是当时供销社销售出来价格最便宜大概只有一角多钱一尺的包装布。就是线头比较粗而且有点厚实的那种白布,买回家后,父母就用同包装布一同买回家染布用的黑色或蓝色的染料,一起放进大铁锅里烧开水染布。这种用土方法处理过的白布就成了我们后来,大哥穿了,二哥三哥又穿皱巴巴的,黑色或者是蓝色的衣裳裤子。我七八岁穿的棉衣棉裤也都是那种布料,那时的小孩子有时候也淘气,会伙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山上草里树林里和土坝上玩耍,常常把衣裳裤子弄得赃兮兮的。由于家里孩子多,每年的粮食不够吃,每季青黄不接的事情也比较平常。所以家里向生产队借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几户人家,邻居二奶奶家三个小孩,王二娘家四个小孩,李叔家五个小孩,洪叔家七个小孩……农忙的时候每天晚上累了一天的父母亲睡觉前还要清点小孩子的个数,是不是孩子们都回家吃完睡觉了。当然,也有个别孩子在外玩耍累了,就在山对面的晒场坝豌豆藤里睡着忘记回家了的,洪叔家的五娃子就是其中之一。洪叔两口子忙了一天,准备睡觉时,才发现怎么又少了一个老五呢?于赶紧叫老大老二和老三,房前屋后四处寻找,最后在山对面晒场坝的豌豆藤里找到。

三月,我最喜欢去山上看豌豆,胡豆,和油菜花。这是山里最美的景色了,田边土埂也有许多盛开的野桃子和李,或者山梨子花。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蓝天白云下的花朵就更漂亮了。山的小河水也更清澈了,当太阳从我熟悉的茅草坡梁子的山顶上升起的时候。空气中夹杂着农家炊烟和野草的青香,让人有一种清醒的思维了。但现实中的三月,我却对土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依恋。因为当时我们山里的土豆是个宝,煮土豆,炒土豆丝,炖土豆砣,都非常香,不是现在满街满市场都有卖的大棚土豆或是反季土豆,也没有添加剂和催长素,而比较纯粹的山地里种植出来的资格土豆,这种土有以上所说的许多种吃法也非常好吃。也因为那个时候土豆比较少,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够吃上土豆。记得刚开始有土豆的时候,生产队是用5斤胡豆换1斤土豆,或者3斤大米换1斤土豆,而且得走路去20多里路以外的区上交换。土豆运回来的时候还专门有技术人员指导培育成种子拿到山坡地里去栽种。至于土豆,那时候也不叫土豆,叫洋芋。因为特别少,所以金贵,也所以它的名字也起得洋气也因为那时候的土豆不光只是菜,而且还是能和饥饿抗衡的粮食。毎到生产队分土豆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们跑得最快,以至于毎次见到土豆都特别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玉米,也就苞谷。那几年的主要粮食。生产队里收玉米的季节里,队里二十几个青壮劳动力天还没亮就出门挑着箩筐上山了,妇女们也背着背篼上山进到玉米地里掰玉米了。山里早晨的雾气重,妇女们都会一根毛巾把头包裹起来,怕把头发打湿了容易生病。男壮劳动力就负责用扁担挑着竹箩筐往山下生产队运输刚从山上坡地或平台大土里掰下来堆成小山的玉米。老人和孩子们就在保管室的晒场坝里撕玉米的外壳。山里人对玉米(也称之为苞谷)。的吃法有好几种;水煮嫩玉米,香、甜。用乡下最古老的石磨子把刚从地里掰回家的嫩玉米,磨成粉,做成圆形的馍。在铁锅里加少许菜籽油炕来吃,还可以将晒干的玉米粒磨成粉手工做成馍馍蒸来吃,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家人口多,缺乏粮食,为了节省大米。成往锅里加半盆砍成小砣砣的红苕煮成红苕汤,煮沸之后再加上一两斤玉米粉,煮成红苕玉米糊糊。头一两饨还比较好吃,有点香甜的味道,但吃上十天半个月就太恼火了。也的小孩子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敲碗摔筷子,这个时候的父母也很无奈也很恼火,小孩子隔三岔五要遭受一阵皮肉之苦也再所难免。

而让我们一直不懂的是那些年生产队的粮食和蔬菜收成那么好,年年收粮食的季节,那么宽敞的晒坝玉米,谷子,麦子,堆成了山,为什么一个四十几户人家的生产队就没有几家人粮食够吃呢?当然,我们家是最缺粮的人家。用我母亲那几年的话说,是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那个年代讲究以工分为主,挣得多分得。按劳分配。男劳力一天10分工。妇女一天7分工。迟到早退的还会被扣工分。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记分员和会计,每一个男女劳动力,每一分工,分配的每一斤粮食都计算得清清楚楚。也因为当时生命条件太差,小孩们的饭量大,每饨饭就是当年农村家里最普遍半大的“为人民服务”那种碗都得吃个三四碗。由于困难户家里孩多,年年缺粮,年年倒找。就是毎年到了家里严重缺粮时就向生产队的队委会申请借粮。由队委会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开会讨论研究通过后,再由全生产队社员大会开会讨论通过后,就可以去生产队保管室借粮了。但在没有借到粮食之前,家里就只能吃盐菜,牛皮菜,红苕,青菜等代替主要食物。但土豆和玉米,那年也为我们山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感谢土豆,感谢玉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