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润土,清晨漫步在昭通巧家县红山乡间小路上,路旁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虫儿树”婆娑起舞,傲娇的展示着一颗颗红色的果实(蜡虫),田间枝头村民们正忙着把蜡虫摘下来出售,呈现出一片忙碌的幸福景象。
培优“蜡虫”传统特色产业,助力适宜区群众脱贫致富
红山原名为“固红山”。历史上因蜡虫旺盛,以至于成熟之际,漫山红遍,故名“红山”。每年三、四月间,虫树成林,引来滇川虫商会集于此收购蜡虫,名曰:“赶虫会”。然而自2013年开始,红山蜡虫突然不上树,以往热闹非凡的“虫会”也一反以往的冷清,群众积极性大受打击,有的甚至砍掉多年的老树,用来种植其他经济林果,红山蜡虫种植面积因此大幅下降。如何解决蜡虫不上树,调动群众积极性,重捏红山蜡虫特色产业,重塑“白蜡虫发端山乡”的金字招牌是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蜡虫”传统特色产业日渐衰弱的窘境,乡党委、政府本着传承与优化的发展思路,多方寻求保住蜡虫产业的指导和帮助,在扶贫挂钩帮扶企业侨通公司、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区管护局的帮扶支持下,先后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王自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产业规划团等深入红山“问诊把脉”,寻找病因,精准施策,通过引种蜡虫,重获蜡虫的产量和质量,红山传统特色产业得以涅槃重生。
宣传持续发力,永续“固红山蜡虫”秘境渊源
该乡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主攻方向,继续优化蜡虫种植,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蜡虫产值。据悉,红山现保有蜡虫5000余亩,年均产量20000余斤,年均产值300余万元。几年来,红山蜡虫价格持续走俏,今年单斤价格高达260元每斤,价格上涨,蜡虫正日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虫子”。
自2017年开始,该乡以蜡虫为媒,组织拍摄的微电影《天蜡情》,描绘了红山人民质朴、诚信的大山品格,向外界传递了红山人民感恩奋进、奋力脱贫的大山精神。今年,林科院将红山蜡虫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申报,更为红山的传统蜡虫产业增添了发展的科学指导,永续中国白蜡虫之乡“固红山”的秘境渊源。
今日推荐
来源/@微巧家
监制/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陈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