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后满清时代,慈禧和李鸿章永远都是绕不过去的梗。

很多人习惯将后满清时代称为“慈禧时代”,这其实一点都不过分,从“辛酉政变”、垂帘听政开始,慈禧就将权力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成为大清帝国的“掌舵人”,一“掌”就是47年。除了康熙和乾隆外,满清十二帝谁也没有她当权的时间久;而李鸿章,师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之后最权倾朝野的人物,他也被认为是近代工业的奠基人,当然,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垂帘听政,一位权倾朝野;一位君临天下,一位殚心竭虑!这样的两个人,说他们关系一般,任谁都不信。事实上,慈禧确实给了李鸿章平步青云的机会,而李鸿章也在数次危机中坚决地站在了慈禧的一边,甚至还要冒着遗臭万年的风险,替慈禧和列强签下一道道条约。民间“卖国贼”骂名的背后,其实也有李鸿章自嘲“糊裱匠”的无奈。这样的两个人既像君臣,又像故交。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李鸿章遇到这样的“知己”,显然是喜忧参半

李鸿章的辉煌

李鸿章的崛起有两个闪光点:

第一时期:出任直隶总督

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同时,还兼任北洋大臣,成为一个显赫的实权人物。可是,朝堂对他的弹劾却从未中止,这是为何?

李鸿章在太平天国后期已经得到朝廷的赏识,在后来剿灭捻军起义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这只是他能平步青云的一个小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洋务运动”的坚决拥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是奕,可在与慈禧的政治博弈中,他不幸败北。然而,作为失败者,慈禧却还不得不用他,就是因为他所推崇的“洋务运动”对大清至关重要,除了能缓和与列强的矛盾之外,“洋务运动”也被慈禧视为振兴大清的关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中兴名臣”说白了就是坚持推行“洋务运动”的官员

“洋务”要挑战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阻力可想而知。洋务前期,奕居朝堂之上,“中兴名臣”在地方实施,彼此呼应,确实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可后来,保守人物醇亲王替代了奕,曾国藩和左宗棠也都淡去,只剩下一个李鸿章独木难支。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下,李鸿章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随波逐流,进入“沉沦期”

第二:成立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李鸿章人生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5年12月,海军衙门正式成立,虽然醇亲王是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庆郡王是海军督办,而李鸿章只是会办,但是,那两人属于“场面人”,只是挂个头衔,实权其实已经落入李鸿章手里。这让李鸿章的人生有了“质”的转变,因为李鸿章真正握到了军队,而且还是大清倾全国之力组建的最有战斗力和震慑力的军队

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这绝对不是盖的,尤其是从德国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姊妹舰,放在当时完全就是“海上碉堡”。7000吨的排水量加上305毫米的巨型大炮对谁都是一个震慑。除了这两艘,北洋水师还有其他舰艇40余艘。这种大手笔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就能拿得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还有一个人比他倾注的更多,那就是慈禧。从提出这个概念,到建前规划,再到国库拨银、购买军舰、成军下水,每一个和北洋水师有关的提议和奏章慈禧都是优先批示,只要北洋水师提出的军费要求,慈禧只有一个字——给!可以说,慈禧对北洋水师和李鸿章都寄予厚望。没有慈禧,也许就不会有北洋水师。

态度的转变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从1888年到1894年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竟然没有再增添一艘新式舰艇,也没有跟随潮流为战舰配换更灵活、更效率的速射炮。也正是这短短几年,日本的海军力量开始赶上大清。当李鸿章去向慈禧请拨银子的时候,慈禧一句话——没钱!从不遗余力地支持,到敷衍式地拒绝,慈禧对待李鸿章的态度为何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要解开这个问题,先看看当时大清是真没钱还是假没钱,如果真没钱,对不起,天灾人祸没办法;但是,平息太平天国后、到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事,虽然偶尔与列强有些局部冲突,但很快都被安抚下来,即便赔偿,也不足以“伤筋动骨”。这么一分析,肯定是有钱,那国库和水军衙门的钱去哪了——修颐和园!按照当时的说法,那是慈禧打算“退休”之后的安养之所。据清史专家戚其章先生统计,甲午战争之前,朝廷用于修建颐和园的开支大约在1100多万两,其中有850万两是挪用海军衙门的。这些钱足够清政府再购买20艘顶级配置的军舰了,可惜,愣是被修园林给糟蹋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确实是慈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慈禧为什么宁可挥霍也不增强军备呢?这可能有三个原因

其一:安逸

1885年北洋水师成立之后,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从没有真正用一场战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与各大列强国的关系也逐渐缓和,常年的安逸让慈禧放松了警惕。没有危机感,也就没必要继续加大北洋水师的投入;

其二:享受

慈禧修颐和园为的什么?享受!名义上,那是慈禧退休后的养老之所,光绪巴不得慈禧早点“退休”呢,因此,只要是修颐和园的请项,不待慈禧发话,一报一个准;另外一点,光绪已经亲政,慈禧也已经步入暮年,即使心里再不舍得,也终归会有“还政”的那一天。更何况,翁同龢还时不时煽动那些言官们拿出“祖训”来提醒一下慈禧,在这样的前提下修颐和园,也确实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谁不想让自己的晚年过的舒适一点呢?

可这些都不是重点,慈禧之所以对李鸿章的态度出现反转,之所以将钱挥霍在园林上,主要还是对李鸿章起了戒备之心,这就引出了第三点,也是本文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防备

说到第三点,咱们还得联系第二点。

慈禧真的打算修好颐和园之后就还政光绪、颐养天年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修颐和园只不过是在压力之下做出的一个姿态,谁都知道,大清的实权还在她手里。既然是糊弄人,那把几千万银子投进去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慈禧还真没那么糊涂!修颐和园在慈禧看来是“一石三鸟”

1:麻痹众人。

不是都急着让我退位吗?我不是不退,是“养老院”没有修好,没有安身之所,修好之后我自然会退。这让光绪和周围的“帝党”们看到一丝希望,起码,暂时可以堵了那些言官们的口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试探李鸿章

光绪亲政后,朝堂里的“帝后之争”就开始形成,虽然李鸿章被慈禧委以重任,但是,风水轮流转,谁也保不准李鸿章会不会临阵倒戈、投向光绪。而修建“养老院”无疑是最好的一种试探,想看看李鸿章是如何对待一个“即将退休”的人。“患难见真情”,这是试探李鸿章的最好时机;

因此说,不是慈禧要以“修颐和园”为借口向李鸿章要钱,而是只有“修颐和园”才能让李鸿章心甘情愿地出钱,才能正大光明地挪走北洋水师的银子。若换其他任何人、其他任何借口来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老李不找你拼命才怪。在慈禧这,李鸿章还不敢造次,当真要造次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要背叛慈禧了;

3:警示李鸿章

北洋水师在当时已经成为大清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若还是无节制地投入,李鸿章这个不稳定因素势必会成为慈禧的心头大患,慈禧断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曾国藩。停止拨款的意思就是提醒李鸿章适可而止,这一点,李鸿章心里也明白;

还有一点,慈禧想通过此举让李鸿章明白,她一句话,可以给北洋水师拨款,也可以一句话就断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大清的实权还在她的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话

后满清时代虽然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尾声,但是,其专制统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尤其对慈禧这样的女强人来说,她对权力的渴望和占有欲近乎“疯狂”,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然而,她心中也明白,保障这一切的关键所在就是“消除威胁”。连亲生儿子都很难从她这里分得一杯羹,连老谋深算的奕也被她收拾的服服帖帖,如今,她会看着李鸿章手里的北洋水师强大到连自己也无法把控的地步吗?

玩转朝廷是门技术活,既要恩威并重,又要软硬兼施,这才能形成一个围绕自己运作的平衡局面。慈禧是高手,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于是有了北洋水师的问世;当意识到北洋水师可能成为一种威胁时,又迅速出手进行反制。这就是北洋水师建成后,慈禧对李鸿章态度出现转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