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郑文静)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更钟爱树木花草,其笔下的树木营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鲁迅的内心密码。学者薛林荣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随笔集《鲁迅草木谱》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选择以花草树木为切入点洞悉鲁迅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版社供图

鲁迅居必有树,无树不欢,对花草树木是饱含感情的。

到日本留学时,鲁迅就曾写下“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这一描写樱花最经典的比喻句。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也是他在日本开始寻求出路的时节。此时,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即从地质、化学等无生物科学向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生物科学转移。“我想去学生物学”本是鲁迅放弃医学时安慰藤野先生随口所说的一个谎言,但从鲁迅此后的行动看,更像是下意识显露出的真实心理。

从日本回国时,鲁迅随身携带了一株“水野栀子”,栽种在绍兴老家的庭院中,后又赠给了他的表弟郦辛农。

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鲁迅提倡种树,并带领学生采集标本,为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示范。

鲁迅甚至打算编一部《西湖植物志》,可惜未成。这一阶段,鲁迅工笔抄录了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不仅熟悉了草木性状,而且见识了岭南佚闻故事、风土人情。

鲁迅的创作擅长并偏爱通过描写树木、花草使小说的“典型环境”十分丰满。

比如,小说《怀旧》的开篇是从一棵青桐写起的:“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在《秋夜》里写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以这个奇特的句子为现代散文诗立下了一座高标,也为散文诗民族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鲁迅给他的小说都设计了气质相配的树木,如《药》中的杨柳,《风波》中的乌桕树,《铸剑》中的杉树林等。那“隐藏着夜气的杉树林”是眉间尺复仇出发的地方,亦是见证了奇特的复仇方式的地方。《风波》这篇仅有四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先后有六处写到江南一种独特的树——乌桕树,在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起着类似“监视器”的作用。小说《高老夫子》刻画高老夫子时,使用了一个关键的道具:桑树。高老夫子一生有两次因桑树而碰壁,这是设计高超的两道玄机,更深刻地写出了高老夫子的虚伪和不堪,窘态与局促。

此外,鲁迅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一丝不苟,既体现了他翻译治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了他对这一领域的特殊关注,为后世翻译提出了新的命题。

有鉴于此,《鲁迅草木谱》全书采取了以鲁迅生平时间线编排内容的方式,来更好地叙说不同时期鲁迅与草木有关的文字和文化活动,在写作、思考的鲁迅形象外,挖掘他对植物学的兴趣,勾勒了生活中少为人知的鲁迅形象。

本书作者薛林荣,1977年生,甘肃秦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疏勒》,散文集《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随笔集《阅人记》《处事记》等。作品散见于《散文》《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刊物。曾获黄河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这本最新作品中,薛林荣运用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展现鲁迅对植物学的喜爱,是研究鲁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