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因为理解力不足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不知道别人的东西需要别人允许后才能拿,而是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问也不问,上去就拿。

有的时候是在幼儿园妨碍到别的孩子,造成别的孩子大哭不止、有的时候是在外购物的时候拿了不应该拿的,有的摊贩就利用孩子这种心理,一旦家长没看住,孩子拿了玩具就要走,家长就被迫必须买下了,搞得家长特别恼火。

还有的是去亲戚朋友家,如果孩子有这种行为,轻的是对方的孩子不高兴,而严重的情况下,家长要是没有照顾到,两个孩子打起来之后还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十分恼火,如果你不教训孩子的话,孩子下次还要犯,但是应该如何教育才有效果,这要从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来分析:

第一、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往往是处在3~4岁,刚刚上了幼儿园的阶段。

因为一直在家里受到大人的呵护,孩子的意识中没有别人这个概念,形象的说就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种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做出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举动就丝毫不出意外了。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是故意的,而要理解孩子这时候还没有形成“别人”这个概念。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的,也是这种概念。

第二、特别是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先叮嘱孩子不能乱拿东西,如果想要什么东西要跟妈妈说,带妈妈过去看了才行,而且要反复多说几次,如果不强调的话,孩子还是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诉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出门原则,如果这次犯了这种错误,下次就不会再带他出门了。带孩子出门去相对热闹的夜市、地摊等一定要两个成人互相照应,因为一旦一个人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时候。万一出了问题,也许就不仅仅是买个玩具的问题,专门有人贩子盯着独自带孩子的家长伺机下手。

第三、去亲戚家的时候,也要提前跟孩子说到别人家的礼仪,如果怕孩子做不到,就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这样才能随时掌握孩子的动向,如果看出什么苗头来的话要先下手阻止,防止事态扩展到孩子们之间都发生了争夺家长还一无所知。

如果出现了争斗,后果可大可小,即便是把孩子们拉开了各自教育,不愉快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容易让本来良好的亲戚关系出现计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有的家长非常的护犊子,自己可以承受委屈,但绝不让孩子受气,往往把不太严重的事情搞得非常严重,为了避免这些隐患的发生,就要让这些小事消失在萌芽状态,否则真的很得不偿失。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果呢?

首先,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

家长可以趁孩子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突然间把孩子的玩具抢走。而此时孩子的感觉是非常的愤怒。这是可以理解的,家长要问他的感受,并且告诉他,如果他对别人这么做了,别人也会非常的愤怒。

这时候孩子就能理解为什么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够动别人的东西了,然后家长再跟他强化一下:不希望别人这么对他,首先他就要尊重别人,礼貌的请求别人允许他动用别人的东西后才能动,孩子只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才可能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带孩子出门前给孩子强调这种概念,但是又怕孩子做不到的话,家长可以采取些防范措施。

可以把孩子固定到专门的童车里推着带出去,这样一方面防止万一走失、另一方面防止孩子独自行动。如果离家很近没有必要推车的话,用布带或者纱巾的两头跟孩子连在一起,不要让孩子单独行动,以确保安全。

在人多的公共场合要把孩子牢牢抱在怀里,不要让孩子单独行动,这样看似麻烦,但其实是很重要的。人多的场所如果没有措施,很容易跟孩子走散。特别有的妈妈一边看孩子一边玩手机,孩子很容易就走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去亲戚家的时候也是要求孩子首先做到跟别人商量后再动对方的东西

这里面有所不同的是可以跟对方提前打个预防针“不好意思啊,你看我家孩子没怎么出来串过门,可能会把这当自己家了,如果发生什么我们照顾不到而他擅自行动的事,还请你们多原谅啊。”

这样先说了,及时对方非常介意这方面的事,但是看着态度都很诚恳的情况下,有是亲戚,即便是发生了也不会过于计较。

会跟自己的孩子也会打个招呼照顾好小客人,让孩子们能互相体谅和对对方进行照顾,这样就不会发生有损于感情的事了。事后要跟孩子强化一下今天是怎么做的,以后有类似的情形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经常跟孩子讨论类似的事,让孩子理解沟通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刚刚上幼儿园孩子来说,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发自本能而不是出自于恶意的,这种思维基础家长要理解,不要给孩子贴上过多的标签,认为孩子的行为自私、任性、霸道。

孩子的行为可以纠正的,家长是要首先审视自己有没有给孩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而不是一上来就大吼大叫,孩子吓到不知所措,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