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明朝铁血和荣耀的真实写照。

所谓天子守国门,大概就是因为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之时,说过的一段话。

这段话记载于明朝敖英的《东谷赘言》,而且这些,明朝也确确实实都做到了。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所谓君王死社稷,就是末代皇帝崇祯,在国破已成定局之时,并没有选择仓皇出逃,而是以负责任的态度登上梅山自缢,这个做法虽不可取,却值得我们尊敬。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对明亡颇为惋惜,对明亡的原因更是津津乐道。

但无论是明实亡于崇祯,还是天启,或万历,或嘉靖,或洪武,或党争,或阉党,或东林党,其实都有道理,因为他们都能找到一些依据,却也都有问题,因为既然都能找到一些依据,也就是说单一的一种说法的依据也注定是片面的。

封建王朝,因为制度的原因,兴久必衰,衰久必亡,这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无法阻挡,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任何一个给明朝挖坑的仁兄应该都有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责任最大,我个人认为万历最大。

据《明史》记载: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他们这样说,虽然有立场,却也并非全无道理,不过在这个,就先不讨论了。

虽然明亡的原因实在是太大、太复杂,不好说。

但明朝与后金的殊死搏斗,却似乎可以说一说,关键战役就两个,一个是萨尔浒之战,另一个是松山之战,遗憾的是这两个战役明朝都输了,输了之后,就只剩下防守,只剩下被动挨打,因为没有力量与后金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了。

本文简单分析一下,萨尔浒之战明朝惨败的黑锅分成以及影响。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切磋一下。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正式撇开明朝单飞,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建都赫图阿拉。

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块土地上也绝不能出现两个朝廷,因此努尔哈赤的举动,对于明朝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大明与后金一战在所难免,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察觉到明朝内部党争不断,边境防务松弛,开始打击辽东的明军,攻占辽东的城池,明朝军队措不及防,抚顺、清河接连被攻陷。

万历这才发现大事不妙,决定出兵辽东,一举干掉努尔哈赤。

这个时候,朝中能担任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的军事文官也就只有杨镐了,至于原因,后面会说。

明朝这边参加这次战役的军队大致是十一万人,号称四十七万,其中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精锐骑兵三万人,剩下的军队是从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等等杂七杂八的地方七拼八凑起来的,再加之他们离家万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装备不全,因此战斗力肯定是比不上决心捍卫新兴政权的八旗兵的。

明朝的具体军事部署,就是杨镐亲自指挥一支机动队,坐镇沈阳进行指挥,然后总兵马林、杜松、李如柏、刘綎兵分四路,约定在农历三月初二围攻赫图阿拉。

当然兵分四路是事实,但杨镐的真实意图是不是要围攻赫图阿拉,还是存在疑问的。这个后面会说,先来看看后金方面的军事部署。

明军四路分兵,努尔哈赤知道了之后,就一句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后金军队六万人,如果两军对垒,实际上胜负难料,但明朝分兵之后的四路军队,任何一路在面对集中兵力的后金军队面前都是占弱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在战争之中,信息是异常重要的,努尔哈赤掌握了明朝的军事部署,就能对症下药。如果杨镐的真实意图就是要四路大军围攻赫图阿拉,那只要努尔哈赤倾巢而出,各个击破,那这个策略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这个,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说得明明白白。

综观此役,明之兵数,实逾金军,然分全军为四路,则其势必弱;而况杜松轻渡浑河,两分兵力,乃明师失败之最大原因也。使努尔哈赤不审敌情,分兵拒敌,则胜负之数,仍未可知。讵知决策明智,集全力以西向;界藩之援,不从众议,乃能操胜券于目前;此又金兵致胜之最大原因也。

战争结果也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集中主力,先是在萨尔浒歼灭了由杜松率领的明军主力,然后又击溃了由马林率领的北路明军、由刘綎率领的东路明军。

杨镐坐镇沈阳,没有对战败的三路明军做任何的支援,也许他是认为支援已毫无意义了吧,最后明朝四路大军,只有李如柏的南路明军狼奔豕突,逃了回来。

只不过逃回来的李如柏,还不如死了的好,至少还算是英雄,至少不会死得那样窝囊和憋屈。

杨镐背百分之四十的黑锅

杨镐背百分之四十的黑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镐的军事能力应该算是二流水平,并且还有谎报军情的前科,不过万历选择让他来指挥这场战役,想必有万历的理由。

我们也没法反对,只好来分析一下在这场战争中杨镐的问题吧。

首先制定了作战计划,结果却泄了密,尽管不一定是杨镐自己干的,但他是有责任的。

如果真是他亲自告诉努尔哈赤的,那他就真该死,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

如果他知道计划泄露了,还执意要执行,那就是不明智。

如果他不知道计划泄密了,那就是保密工作没做好,同样要负责任。

以至于得知明军部署的努尔哈赤指哪打哪,游刃有余。

就算不谈泄密的事情,兵分四路也是不理智的,因为古代通讯落后,很难做到协调一致,纸上谈好四路围攻,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完完全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进军有快有慢,每条路线的阻力也不一样,谁也无法保证他们都能按照约定时间抵达预定战场,谁也无法保证努尔哈赤的主力会在何处展开何种军事行动。

更何况敌我双方实力相当,甚至己方还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分兵就有问题。拿破仑在滑铁卢分兵就受到了人们的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萨尔浒之战示意图,杨镐自己手握一支机动部队驻守在沈阳,也就是图中的C点。

北路马林军,西路杜松军,南路李如柏军,东路刘綎军兵分四路,围攻赫图阿拉,也就是图中的B点。

结果主力西路军在萨尔浒附近,也就是图中的A点,被努尔哈赤歼灭。

看起来,兵分四路的战略确确实实被努尔哈赤完克。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杨镐料到了努尔哈赤会各个击破,也料到了他会先拿明军主力开刀,因此他的计划可能是这样的,北路和西路在萨尔浒附近回合,以这五万人,应该可以抵挡一段时间,然后东路军和南路军围攻赫图阿拉,直接抄了努尔哈赤的老家,在这种局势下,应该说对明军是有利的。

但是不管怎样,败了就是败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杨镐这黑锅不背不行啊!

万历百分之三十的黑锅

万历百分之三十的黑锅

杨镐在会打仗的文官中应该算是二流水平,而努尔哈赤在会打仗的武将中应该算是一流水平,所以明朝要打赢这场战役是有一定难度的。

更何况杨镐这人还是有前科的,在朝鲜战场曾经惨败,却隐瞒军情,最终被罢官,这至少说明这人人品有点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重要的战役,明朝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杨镐呢?

难道大明王朝就找不到一个比杨镐更强的主帅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还真没有,不过这个黑锅,可能要辛苦万历背一下了。
明朝的原则就是以文制武,所以辽东经略和军队主帅就必须由文官来担任。举个例子,备受万历皇帝宠信的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也只能是提督,经略必须是文官。因此武将是不太可能指挥萨尔浒之役的。

反过来看文官,你会发现萨尔浒前后明朝的军事文官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老的、能打仗的、比杨镐强的军事文官,比如郑洛、叶梦熊、刑玠、李化龙都已经离开了人世。

新的也不来,因为万历皇帝跟文官集团不对付,全国上下都有大面积的缺员,整个大明王朝人才的新陈代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据《明史》记载:

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

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虽然不免有点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想当官的人有的是,但万历死活就是不批,谁也没辙。

据樊树志在《万历传》中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三十年,南京和北京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科道官员九十名;全国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全国缺知府二十五名、御使巡行差务三分之一缺官,内阁、吏部负责人多次向神宗提出补官的请求,神宗充耳不闻。

万历三十三年,南京和北京的主要官职,大半都是空缺的,地方上的大官,也常年是没人的状态,全国布政司、按察司缺员六十,知府缺员五十。

万历四十一年,官员空缺达到了极限,南京和北京的六部缺尚书、侍郎十四名;都察院缺御史、副都御史五名;仓场戎政及卿寺京堂缺十余名;总督、巡抚缺四名;各地地方官也有不同程度的缺员。

各级政府机构处于半瘫痪状态,人才的更新也基本上是停滞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拿得出手的、有实战资历的也就是打过日本的二流杨镐了。

所以说,万历是要背百分之三十的黑锅的。

X 因素

X 因素

当然萨尔浒惨败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明朝军队士气低落,训练荒废,设备老旧,没钱又少粮,军官吃空饷,政治黑暗腐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强吗?

再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万历朝鲜战争,耗费了不少的银两,也损失了不少的精锐。

为什么说特别是万历朝鲜战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就是辽东的军队,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本有兵额九万五,万历朝鲜战争之后,就只剩下四万了,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对后金用兵时,还要在全国各地拼凑军队。

这个时候可能你会说,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到萨尔浒中间隔了有二十多年,军队也应该恢复了吧?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但是万历中后期的朝局,十分糟糕,应该还顾不上辽东的军备。

事实上也是,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就是七拼八凑的。

总结

总结

这里说万历百分之三十的黑锅,杨镐百分之四十的黑锅,只是简单的量化一下,实际上这么划分是不可能准确的。

一场战役的失败,有很多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楚。

萨尔浒惨败之后,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东北都处于主动防御、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后来才基本建立起了硬碰硬进行野战的军事实力,结果又在松山给赔了个精光,可见萨尔浒惨败对明朝的影响是何其的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不管是萨尔浒还是松山,都有被皇帝和文官多次催促出战的现象,而之所以被催促,是因为没钱发军饷,之所以没钱,又是因为没白银,之所以没白银,是因为日本在闭关锁国,西班牙与荷兰在争夺海上霸权。

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曾经写过一首诗:

不才何事令专征,

二十万军一旦倾。

从此辽东无静日,

庸臣误国罪非轻。

说的就是萨尔浒,骂的就是庸臣杨镐,我觉得将战败的责任全推给杨镐,不一定对,却应该骂,而且要骂得漂亮。

数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明朝边境岌岌可危,杨镐难道就不应该为战败承担主要的责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料来源:《明史》,《清史稿》,《万历传》,《万历十五年》,《东谷赘言》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关注,鼓励一下呗。以后小编会多多的给各位老爷奉送更加精彩的历史类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