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蜀国大将军姜维确实出兵了,但蜀国距离淮南实在太远了,姜维的大军只能起到牵制作用。真正可以给诸葛诞以援助的,只有吴国的军队。

吴国当时是大将军孙綝掌权,此人是个笨蛋。看到诸葛诞的求援信,大手一挥,决定让刚刚投降过来的文钦带兵前去救援。他想的是不错,文钦之前一直在淮南,熟悉那边的地形,也了解魏国的军队,由他去最合适不过。

可是他忘了,当年困死文钦好友毌丘俭的,正是如今写信求援的诸葛诞。

18

诸葛诞在淮南有兵10万,并积蓄了一年的粮草。投降吴国后,自认为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完全坚守不出。257年七月,司马昭的部队驻扎在城下,把寿春城包围起来。诸葛诞自恃粮多,对方远来粮少,只要耗到对方粮尽即可。他熟悉淮南的天气地理,每年淮南都会下暴雨,而下暴雨时淮河河水会猛涨,那样城外的司马昭部队必然要移营。他们一动,或者有击败他们的可能,或者他们就要借此退兵。这样此仗就胜了。

258年正月,围城已经半年,城内渐渐粮尽。更加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包围开始,竟然一滴雨都没下,这是一个罕见的大旱。文钦劝诸葛诞释放城中的北方人,只依靠吴兵坚守以减少粮食的消耗。诸葛诞不听,找借口杀了文钦。文鸯,就是上一回吓死司马师的文鸯,和弟弟文虎逃出城外,投降司马昭。这一下让城内的士兵丧失战意。诸葛诞死等暴雨不至,到二月时,城破,杀诸葛诞三族,淮南三叛结束。

城破当天,暴雨如注。雨中的诸葛诞颇有点《三国演义》中上方谷诸葛亮的神色,这场迟来的暴雨,浇灭了诸葛诞的野心,也冲走了所有司马家的反对势力。

然而,诸葛诞手下的数百名死士坚决不投降,魏兵将他们绑好,一一杀掉。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杀一人,都会问下一个投降不投降。可是直杀到最后,也没有一个投降的。这是震撼我的一群人。诸葛诞虽然活得不太明白,但能有这样的一群死士,值了。

19

淮南三叛,分别是251年的王凌之叛;254年的毌丘俭、文钦之叛和257年的诸葛诞之叛。司马家父子三人每人平息一场,最终扫平了所有拥护魏国皇帝的势力。其中一叛几乎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二叛持续一个月,三叛最长有半年的时间。但是,一叛三叛都是权臣与权臣之前的争斗,尤其是三叛,都已经投降他国了,唯有二叛,是真正忠于魏国的忠臣在为皇帝讨伐逆臣,而且二叛也是三叛中唯一一次主动进攻的军事行动,最终二叛也因为文鸯的精彩表现而跌宕起伏,让人扼腕叹息。三叛时诸葛诞的死士被杀的场景,则更加让人动容,算是为这三场战事画上了一个让人唏嘘的句号。

司马家父子三人,司马师比司马懿多了一条“废皇帝”,而司马昭比司马师多了一条“杀皇帝”。从此再没有什么能挡住司马家篡位的脚步,当然,除了时间。257年,司马昭46岁了,他还有时间去完成父兄交给他的事业吗?

20

公元207年年底,26岁的诸葛亮对46岁的刘备说道: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在他最鼎盛时期确实做到了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即“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而,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没有等到这个“天下有变”。事实上,从汉中之战开始,中原的“天下”始终没有变,无论是后来的曹操去世、曹丕篡位,还是曹叡托孤、司马懿高平陵,其实都属于权力的平稳过渡,唯有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第三叛,是真的动摇了魏国国本的大事件。如果,诸葛亮能坚持到淮南二叛的时候,那时他73岁,面对司马师倾尽全力的去抵抗毌丘俭、文钦时,诸葛亮会不会产生出“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欣慰感呢?

可惜的是,真正活到73岁的却是在五丈原困死他的司马懿。从此以后,天下再无大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