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宋元戏剧中,有一个门类,叫做“水浒戏”,主要是描写《水浒传》中一批梁山好汉的故事,戏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某些故事的“底本”。但“水浒戏”只是后人命名的,在元代,这类戏剧题材有一个统称,叫做“绿林杂剧”。

01

01

“绿林杂剧”能流传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但是其在元代时创作之繁盛,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罗列过元代的水浒杂剧,达三十本之多,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燕青扑鱼》、《还牢末》等现存比较完整的篇章,都是十分著名的篇目。

水浒戏对《水浒传》成书的影响,不言而喻,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几乎可以说,水浒故事在元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只需要有一大才子,将其加工、整理、编辑、润色,《水浒传》这部大作,就能说是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人对水浒戏的喜爱,不仅促成了《水浒传》中的部分故事,而且还对《水浒传》成书的主题、思想,影响深远,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能够归结为四个字,那便是——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的故事,与唐宋时的传奇一脉相承,有发展也有继承,《水浒传》本身,亦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由零散的“绿林故事”到成型的“武侠小说”,水浒戏与武侠小说的关系,是难分难解的。如果说唐宋传奇开启了武侠小说的先声,那么水浒戏就是武侠小说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02

水浒戏对武侠小说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但是,水浒戏中的“替天行道”与《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还有着一些区别,往细了看,两者是稍有不同的,但在大方向上,却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元代水浒戏中,曾经多次提及“替天行道”四个字,比如在《李逵负荆》中,有“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之句;《双献功》中有“宋公明替天行道,到今日庆赏开筵”的评价;《还牢末》中有“俺梁山远近驰名,要替天行道公平”之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替天行道”几乎成了水浒戏中所共有的一个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替天行道”?有什么深刻内涵?这些戏剧作者们,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是对原有侠义精神的继承还是倒退?

其实,在水浒戏的剧本中,提及到的“替天行道”含意非常丰富,但从故事内容来看,“替天行道”所表现的,主要是:不畏强权、铲除恶霸、救助弱小。是采用暴力或非法律的手段,帮助被压迫的弱者(或者说是平民百姓)取得公平,而且竞争大多激烈非常,结果常常是你死我亡的局面,这突出了斗争的残酷性和不妥协性。

水浒戏中的“侠客”们,更侧重锄强扶弱,更多地是关注下层民众,其侠义精神和底层百姓结合地更加紧密,至于保忠义、护忠良、快意恩仇、士为知己者死等传统的侠义情怀,相对不是主流。

03

03

在现存的元代水浒戏中,最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是李逵和宋江,他们的人物形象,也和《水浒传》中的有所不同。

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的“大主角”,流传下来且非常精彩的篇目,有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逵负荆》以梁山泊清明放假为起点,写众头领们下山扫祭、踏春。恰逢李逵来到杏花村酒店里吃酒,结果遇到王林哭诉,说梁山泊头领宋江、鲁智深强娶民女,将自己的女儿满堂娇抢走了。李逵听罢大怒,以为真是宋江所为,便气冲冲跑回山上找宋江问罪,大闹了忠义堂。宋江自然不认,于是和李逵立下军令状,下山与王林对质,结果发现抢夺民女者并非宋江、鲁智深。李逵自知理亏,便向宋江承认错误并负荆请罪,恰好此时两个冒充者来到酒店,王林报信,宋江便派李逵下山捉拿这两个冒充者,将功折罪。

这个故事,刻画了李逵天真淳朴、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鲜明形象,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梁山泊好汉们为弱民做主、替天行道的侠义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高文秀的《双献功》,写李逵智救孙孔目、并杀死奸夫淫妇白衙内和郭念儿的故事,故事曲折生动,但是这个故事中的李逵,和《李逵负荆》中的人物形象又有所不同,《双献功》中的李逵精细、忍辱负重,在粗鲁的性格之外,是细致的心思,颇有点《水浒传》中鲁智深粗中带细的个性。

至于宋江,在元代水浒戏中,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领袖,没有了奸诈和弄权,也没有仁厚长者的形象,只有绿林好汉的“勇悍侠义”,他对聚义的事业忠义,为黎民百姓锄奸去恶,深受梁山三十六个英雄的爱戴,以至于在《燕青扑鱼》中,写燕青犯事,要被宋江赶下山去时,竟然急瞎了眼,完全不是《水浒传》中看透一切、对宋江不怎么感冒,最终飘然离去的那个浪子燕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水浒戏中的宋江,更像是史料中的宋江,是一位勇武过人、才智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宋江杀阎婆惜的这段故事中,完全与《水浒传》不同,根据《大宋宣和遗事》中的记载:宋江看到阎婆惜和吴伟两人亲切,于是怒发冲冠,摸起一把刀,直接将两人杀了,还在墙壁上留下四句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

杀阎婆惜的行为,更像是武松杀人留字的行为,完全不同于《水浒传》中为形势所迫、不得已杀了阎婆惜,然后又被朱仝义释的宋江形象,即,水浒戏中宋江杀阎婆惜是主动的,《水浒传》中是被动的,是形势所迫,在这一主动一被动之中,宋江的形象,也有着天壤之别。

04

04

通过水浒戏中李逵和宋江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水浒戏中的梁山好汉们,更像是主持正义的“豪侠”,注重锄强扶弱、为弱者伸冤,这与《水浒传》中的故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当然,水浒戏篇幅较短,创作者也不相同,所以人物虽然有重叠,但是在个性上却百花齐放,甚至同一个人物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水浒传》自然不能这么松散,人物性格必须要统一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浒戏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人物和故事失于精细传神,语言也良莠不齐,不如《水浒传》那么耐读,但即便如此,水浒戏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在元朝那种世道,锄强扶弱、不畏强权更能被广大底层百姓所喜爱。

水浒戏中所突出的“替天行道”精神,自然也影响着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金庸、梁羽生笔下的大侠客们,哪一个没有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