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这位菩萨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早在唐代,就有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也许有人会疑惑,菩萨一直都在,为什么还会有成道日之说呢?其实,所谓成道日,指的是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的成道因缘。

成道因缘:妙善公主的故事据记载,唐朝道宣律师持戒精严,常常感得天人护持。有一次,道宣律师就向天人询问观世音菩萨最初在娑婆世界应化的因缘。据天人介绍,在他们所知的历史中,久远劫前,观世音菩萨最初在娑婆世界示现为妙庄王国度中的妙善三公主。妙庄王昏庸暴虐,而三公主生性慈悲。因为膝下无子,妙庄王希望三公主继承王位,可是三公主却淡泊功名,一心向道。有一次,三公主入寺院修行,妙庄王一怒之下放火烧毁了寺院,所幸三公主被龙天护法所救,护送至大香山闭关修行。今河南平顶山大香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妙庄王恶报现前,身染重病,四处求医问药,最终寻至大香山。已经修行得道的三公主挖出双眼为父王治病,并规劝父王回心向善,随行百官无不动容,纷纷发愿断恶修善。三公主随即舍身,现出庄严法相,并说出这一次为度妙庄王而应化的因缘。众人这时如梦方醒,后来便将三公主供奉为“大悲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音菩萨成道了,成的是什么道呢?智慧之道、慈悲之道、欢喜之道、解脱之道……总而言之,就是幸福生活之道。我们供养菩萨,礼拜菩萨,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菩萨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一次,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菩萨所成的各种道中,对实际生活十分管用的一条——自在之道。会观得自在仁山法师开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心经》里,观世音菩萨称为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跟观世音有什么区别呢?观世音菩萨,可以理解为寻声救苦,代表慈悲。就像《普门品》里面解释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自在的名号,则显示了菩萨观一切法无不自在,是智慧的代表。观是什么呢?观察、观照。对于这个世界彻底的真相,一般人很难觉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相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种种现象皆是虚妄。这一点如果看不清楚,就容易起烦恼。看到好的,就起了执著的心;看到坏的,就起了厌恶心。在境缘里面起好恶、生分别,于是不得自在。菩萨与凡夫的区别也正在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观,得自在,就叫菩萨;不会观,不自在,就叫凡夫。所谓凡夫,就是很烦的一个人。不仅平凡,而且烦恼。我们常常感觉,自己的苦是别人造成的。我们在生活中感觉有烦恼,马上就会找一个替罪羊。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情绪造成的。没有任何一个外人能够让我们痛苦,哪怕来折磨我们,如果我们不作折磨想,依然不会有痛苦的感受。一般人很容易在环境当中被迷,因此,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得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我换一个舒适的环境,就会很自在了。其实那不叫自在,只是暂时麻木而已。之前的心理习惯未能调整,仅仅是换环境,怎么可能彻底改变内在的感受呢?所以要想观自在,就要会调整心态。心自在,则无处不自在,心不自在,则没有地方可以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虽如此,我们毕竟和观自在菩萨还有差距,所以需要练习。怎么练习呢?就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学会放宽心。心宽的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在他的态度当中,没有容不下的任何人事物。感觉到自己容不下外面的种种人事遭遇,其实是委屈了自己。即便不喜欢的人事消失了,那个心理习惯还在,还会继续折磨自己。所以关键不是外面的环境改变,而是需要把心中狭隘的观念打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念转过来,就离苦得乐,妙不可言。世界不必改变,心变了,感受就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放到足够宽,然后自在就多余了,没有不自在,那就是真正的观自在。愿我们一起学观音做观音将六月十九也变成自己的成道日洒脱处世慈悲待人心自在了幸福还会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