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还可以了解历史背后的文化,文化是数千年来族群的集体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但有神无神谁也说不清,我们更多的是去探讨文化。通过研究文化就能知道中国之根,知道中华文化数千年不败的秘密,知道未来的演变方向。当然前提是要研究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文化,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分子人类学、基因检测的出现,为研究真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首先,我们要明白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慢慢说。中华文化的前身可以说是中原的华夏文化。怎么评价中原(今河南为主的地区)的地位呢?史前四面八方的文化都会涌到中原,而中原对四方的文化都吸收了一些。这是他的位置决定的,他刚好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冲突的中心点,也是南北方的中心点。但是中原一般都不是这些文化要素的第一创始人,哪一种文化比较强势,他就追随哪个。东部的玉器文化强势,他去学一下,西北的青铜文化强势,他又去学一下,但他都不是该文化的发明者和创造者。史前的河南,就等于是多元文化百川汇海的中间商。西北部的青铜文化,受到外来图尔宾诺文化的影响,黄牛、家马、小麦、绵羊同时随着青铜技术出现。真正作为本土特色而形成发明创造的是东部,是东部文化的要素使中华文化成为不朽。

玉器文化

玉器文化虽然起于红山文化,但把玉器文化推到巅峰的是良渚文化。良渚的玉琮王代表着最庞大的宗族,寓意着王者的宗族千秋万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璧代表着璧,就是法律、法度。良渚虽然还没形成完整的法律,但简单的约法三章还是应该有的。

良渚里面的每一种玉器都有明确的级别和象征意义,学者认为这是代表礼制的雏形。因为良渚玉器大部分的功能都是用于祭祀场合,而祭祀仪式又是礼制形成的基础。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他们是东部玉器文化的输出者。

至今,中国人还很喜欢佩戴玉器,因为能辟邪,又能衬托出君子的气质。

敬天法祖

敬天法祖

大商人的观念里面是有昊天上帝的,他们通过盛大的人殉去敬奉上帝,人殉动辄几百人。大邑商经常要占卜和人殉祭祀,占卜是易经发展的雏形。而祭祀的术士就是儒家的前身,没错,儒家来自大商的术士,这个可以从甲骨文的“儒”字看出来,学者徐中舒有过专门的研究,他以为儒家术士祭祀前还必须先沐浴,沐浴是一个庄重的洗礼仪式。自从小邦周打败了大邑商之后, 人殉才开始逐步被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邦周没有取代祭祀,只是把敬上帝改为敬天了,法祖这个习俗没有变,商人也是法祖的,商人喜欢把某几位伟大的先祖看成是神,加以隆重祭拜。

至于血统问题,中国人并不特别注重血统,尤重文化。不同族群的祖先(N系北支的周、C系南支的商),后来都被拼凑到了一起,组成史记里同源的五帝体系。至于儒家华夷之辩”,也是文化的辨别,不是血统的辨别。

孤立语-汉语

孤立语-汉语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那小编先谈语言。与西部的藏缅屈折语不同,东部主要是孤立语。通过音韵学者拟音发现,上古汉语的主流、雅言其实是一种类藏缅语,他是有复辅音的。这就和我们的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语法结构也不同。这个之前也发过几次文章来诠释,上古汉语的主流其实是藏缅语。

类藏缅语的雅言疑为姬周所带入,他们的单倍群很可能是N系北支。

甲骨文-汉字

甲骨文-汉字

同上。汉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基础一环。甲骨文是一字一音的,这个和屈折语有明显的不一样,他们因为有复辅音的关系,经常会一字多音。屈折语的语法最终消失了,所以甲骨文-汉字更能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性。

若孤立语形成于东部,那么甲骨文自然也是形成于东部,因为甲骨文一出来就是成熟的文字,他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大汶口、良渚遗址都发现有一些刻划符号,可能就是甲骨文的前身。当然,这个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八卦-易经

八卦-易经

易经又被称为百家之源、群经之首,诸子的两家主流儒家、道家,都争相注解易,可见易的高妙。先说下八卦和易的关系,先有八卦,后有易,是自然之理,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小编猜测,先天八卦可能对应连山、归藏二书,后天八卦对应周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个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也是和易有关,《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过原版的河图洛书早就失传了,现在流传的河图洛书是宋朝人陈抟伪托的。

姬周的王室就很推重易,不过易可不是姬周原创的,在商之前就有,归藏易和商有关,而商之前还有一个连山易的版本,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在东南方位,或者源于东南方的良渚天皇。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展开了。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知道了东部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发动机,那么诸子百家都诞生于东部或者说偏东部,就很好理解了。诸子百家可以说是中国人最有价值的思想精华,其某些高度至今未能突

破。诸子百家里面论治国的主要的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这五家(阴阳家和道家有些重合,不单独划出),兵家是军事上的,纵横家是用于外交的,和这五家不同。这五家又以儒家、道家为最主流。以上六点都是中华文化的本土内核,是精髓所在。如有遗漏,希望读者补充。

以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来说,倾向于周制的有多少呢?《周礼》一书在西汉才发现,真伪难定。大多认为他是后世产物,并非《周官》原版,《乐》直接失传了。只有《诗》是以周之雅乐为主,《书》、《春秋》是相对中性的历史书籍。《周易》虽然可能是周文王所创,但他是效仿商之归藏的。且《易》自上古已有之。儒家留下来的六经,大多是非偏周制的中性书籍,也可见西部文化之难存,东部之顽强。

只有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核,才能看清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本土的传统文化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希望在看的你加以学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