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是华夏民族从原始时期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宋“靖康之变”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现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十年来,对于焦作绞胎艺术瓷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具有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考察焦作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博物馆时曾为之题词“汲古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陶瓷无论是钧瓷、汝瓷,还是景德镇瓷,都是在色釉上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法也非常成熟,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唯有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瓷品种。

绞胎艺术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其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增强了绞胎瓷的艺术魅力。利用绞胎技法创作出理想的装饰图案,无论胎质颜色表现出浅或深,都有一种透进瓷胎的立体质感美。工艺与天然的质感美,需要艺术家的灵性来表现出瓷韵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瓷有时还采用局部纹饰和名家彩绘相结合,互融互补,浑然天成,充分显示绞胎艺术瓷名瓷加名家名作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利用绞胎技法这一自然纹理,创作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生动、神韵独具,赋予其更加深远的意蕴。这是绞胎瓷艺术创新的突破。

绞胎纹饰是创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法,不同的纹饰有着不同的美学效果,对绞胎技法的研究,创造丰富多彩的绞胎纹饰,是创作焦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手法。纹饰的多样性越高,表现的艺术主题就更灵活多变,其艺术性、工艺性越强,越富于变化,它的收藏价值也就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技法十六种基本纹饰(自然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形纹、圆柱体纹、十字形纹、三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条形纹、菊花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褶叠纹)的研究成果,是绞胎艺术瓷技法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

将绞胎、绞釉、剔花装饰运用到艺术陶瓷创作领域,丰富了我国艺术陶瓷装饰的种类,焦作的艺术陶瓷尤以绞胎、绞釉、剔花综合装饰见长,在艺术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绞胎艺术瓷,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潜力无限,焦作绞胎艺术瓷有着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