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幅很有名的画名为《养正图》,内容描述的是姬叔虞是周成王的胞弟,一天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赐你。”

周公旦听说这件事,提醒周成王应当言出必行,君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后人称呼封地主人为唐叔虞。

上面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以礼制为命脉的宗法社会中分封制的一个例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礼制”,不仅指礼仪典式,更指贯穿在这些礼仪典式中得以确立和维护的重要典章制度。当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到青铜文明鼎盛的西周王朝时,其政治组织已相当严密,文明教化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故孔子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周的立国典制之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宗周的两大柱石。西周王朝通过分封把宗亲贵戚分出去建国,以藩屏周;又通过宗法血缘来维系各级“大宗”的地位,形成一个开放型的稳定格局。

据《左传》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鉴于管叔、蔡叔的忤逆作乱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开创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封建亲戚”也就成为分封制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土建国的封建制度实始于陶唐、虞夏之际,夏、商两朝亦有分封,但周代的分封与夏、商的分封有着显著的区别。周代的分封是建立在“亲亲”的原则之上,将宗亲贵戚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分封在离周朝王畿远近不同的地方上,这种分封以宗法制为保障,自上而下,层层分封:周王室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为周天子,庶子分封出去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位为诸侯,庶子分封出去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位为大夫,庶子则分封出去为士。周朝的分封在融合了其特有的宗法精神之后,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夏、商社会的“等衰”社会。而夏、商两朝时期的分封不过是一种方国部落联盟的松散形式,并没有形成像周天子与诸侯那样严密的君臣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朝的这种分封制度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开始形成,经成康之际的大量分封得以确立,成为定制。在此之前,文王和武王也进行过分封,如武王克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并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继殷祀。但是这些分封都不是周公之后真正意义的分封,仍属于传统的巩固部落联盟的分封。

据古书记载,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很多,《吕氏春秋》说周天子分封的国家有400多个,臣服的方国部落有八百之众。在这些封国之中,以周王室的宗亲为主,《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这些姬姓的贵族,又集中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裔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左传》记载,先后受封的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国是文王的后裔;邘、晋、应、韩等国是武王的后裔;蒋、邢、茅、胙、祭等国是周公的后裔。这些封国多在今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经济发达的地区,属于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此外,姬姓之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国。

在这些姬姓诸侯国当中,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的鲁国,武王同母弟康叔封所建的卫国,召公奭之子旨所建的北方大国燕国以及成王叔虞所建的唐(即后来的晋国),成为周宗室的主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