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明清屯兵重地。大同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军事对抗前沿,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北方锁钥”。大同的历史地位可简单概括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自然多出名人,而大同军事位置突出,自古重武轻文,民风彪悍,常出现勇猛过人的武将,而曾经的国都地位又聚集过很多人才,所以大同古代的帝王、武将、文臣、王公贵族、能工巧匠辈出,我们列举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介绍。

李存孝

李存孝

李存孝:(858―894年),代州飞狐(今大同市灵丘县)人,唐末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粟特族,因天生神力、武艺超群,被唐末晋王李克用收为义子,成为“十三太保”中最有名的,人称“飞虎将军”。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是指西楚霸王项羽,“李”正是李克用,史书将李克用的战力与项羽齐名。李存孝的武力在五代十国时期排名第一,勇冠三军,所向无敌,带病出战当时武力第二的王彦章仅几个回合就取胜。并有野史说他曾“十八骑兵取长安”,可见其战力之高。最终遭反间计与李克用反目,被五马分尸而死。

李存孝“十三太保”的故事在大同、朔州一代广为流传,李存孝故里的碑刻依然留存在山西省灵丘县,因旧碑年代过于久远,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制新碑取代,现存于赵武灵王墓园内。

李存孝因极为传奇的武力和经历,在民间传说、武侠小说、戏曲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存孝

毕士安

毕士安

毕士安:(938年-1005年),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

宋真宗时,任宰相,向皇帝赵恒力荐寇准,使寇准得以被重用。毕士安与寇准同为北宋宰相,支持寇准决策,在契丹军队南下时,规劝宋帝不要南逃,又力主宋真宗北上亲征契丹,才有后来“澶渊之盟”100多年的和平,使宋朝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解除内忧外患。

如果没有毕士安的力荐,寇准恐怕难有出头之日,北宋消极抗战的态度定会逃往东南偏安一隅,北宋的江山势必受到很大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澶渊之盟

佘太君

佘太君

佘太君:北宋云中人,抗辽名将,原名折赛花,因“折”不吉利改姓为“佘”。

佘赛花是名将折德扆之女、名将杨业(杨继业)之妻、名将杨延昭之母,著名杨门将中真正的抗辽女将。与穆桂英等其他杨门女将不同,佘太君历史上确有其人,而在众多戏曲、小说以及影视作品的渲染后,佘太君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曲佘太君形象

曹文诏

曹文诏

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明末名将,骁勇善战、勇猛过人、知兵善战,被称为“万人敌”、“明末第一良将”。

曾任临洮总兵,山西总兵,大同总兵,在崇祯年间,镇压农民起义时,军功卓著,威震四方。最终被敌寇埋伏包围,寡不敌众,突围中杀敌几十人后,因体力不支自尽。

清朝乾隆爱其骁猛忠勇,追谥“忠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文诏

栗毓美

栗毓美

栗毓美(1778~1840),山西省浑源县人,治水专家,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道光年间,主持豫鲁两省河务。

道光年间,黄河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流离失所。栗毓美被委任河东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事宜,任河督虽仅五年,却治绩卓著。他一生勤奋,事必躬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深得皇帝的厚爱和群众的尊敬。终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百姓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道光皇帝御赐祭文,在其家乡浑源县修建陵墓“栗氏佳城”,并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栗毓美的好友林则徐也为其亲写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栗毓美陵墓——栗氏佳城

李殿林

李殿林

李殿林(1842~1916)大同西册田乡大王村人(今属于云州区),字荫墀,官至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皇帝溥仪经筵侍讲官。

为官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内弹劾数十百员,令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李殿林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克己守法。无奈晚晴时朝廷腐败无能,摇摇欲坠,他深知清朝气数将尽,而自己无能为力,于是告老还乡。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已退位的溥仪深表哀悼,谥号“文僖”,追赠相国,其墓葬在大王村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著有《周易别》、《识史例纂》、《车酋轩杂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书稿毁于兵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殿林

古代帝王

古代帝王

大同曾做过北魏首都96年、辽金陪都180多年,故曾经在此聚集过很多皇家贵族与能臣武将,共有6位皇帝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 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
  •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
  • 敬寿帝拓跋余(?~452年),字可博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
  • 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别名拓跋浚,字乌雷,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
  • 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鲜卑名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
  • 孝文帝拓跋宏(467年日~499年),改汉名元宏,祖籍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

还有一位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在死后被其儿子文成帝拓跋浚追封为皇帝,景穆皇帝拓跋晃(428~451年7月29日),鲜卑名天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绣未央》拓跋浚(文成帝拓跋濬)

其他历史名人

其他历史名人

大同古城文庙内乡贤祠,列有多位大同历史上的名人,除以上介绍的以外,主要还有:

史彦超(五代,武将)、李汉超(北宋,名将)、刘撝(金,文学家、政治家)、苏保衡(金,官员)、康元弼(金,官员)、李溥光(元,高僧、书法家)、孙威(元,军械装备制造专家)、高克恭(元,画家)、李植(明,官员)、刘青藜(清,官员、农桑学家)、齐廷杰(清,官员、光绪帝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