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古装剧时,总能看到剧里的将军们手持长枪、骑着高头骏马、一身坚甲,在策马奔腾时,身后披风更是随风飘扬,将军率着千军万马与敌军厮杀,这幅形象真是好生威风!如果说坚甲的作用是为了保护、骏马是为了冲阵,那么披风的作用又是什么?难道古代将领穿上这帅气的披风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帅”字吗?答案自然并非如此,单单一个“帅”字可就小看这披风的作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披风的最早雏形是古代百姓的蓑衣演变而成,原本蓑衣是古代劳动者用来遮雨的衣制。后来用棕麻代替了蓑草,责编令蓑衣在防雨雪的同时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再后来就则改为了丝织品以此加大防寒作用。尤其在寒冬的时候,一件蓑衣便可起着不俗的防寒作用,唐代柳宗元便在诗中写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先古代将军的披风并非如电视剧一般的轻盈,而是比较厚重的样式,其主要作用之一就为了御寒保暖。在冬季作战时,古代人并不能像现代人那样拥有许多的防寒设备,身上的衣物是他们主要的防寒手段,这种厚重的披风可以有效的挡风避寒。

除此之外,披风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识别主将身份。因为战场上人多耳杂,不少基层的士兵恐怕打了几年仗也未曾见过自己的主将一面。哪怕是有幸见过一面,这时间久了恐怕也难以记得,何况还不乏一些主将是临时空降而来的,士兵们就更加不熟悉了。不过有了披风就不同了,当士兵们在战场上看见一个披风背影的人,那士兵就会立刻晓得这是自己的主将,自己应该好好保护他,从而给士兵起着辨别主将身份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啦,这种身份辨别自然也是有弊端,因为它也能令敌方快速辨别出主将身份,比如潼关之战时,曹操给马超杀的割须断袍就是如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写到: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不识曹操面目的马超正是以谁身上有披风为标志来追杀曹操的,在马超的凌冽追杀下,曹操被逼的不得不割须断袍,后来有了曹洪的掩护才最终成功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除了防寒保暖之下,披风隔热的功效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金属铠甲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那真是不死都脱成皮了,而这些绸缎所制的披风则可以起着有效的隔热作用,缓解一下热传导,另外在骑马行进时,也可以通过披风的抖动从而影响敌人的视觉判断,不至于令敌人一下射中自己的身体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在战场上受伤了,将军们也可以扯下披风上面的布料对伤口进行快速包扎止血,这种功能和抗日战争时士兵腿上的绑带作用是一致的。另外,如果将军不幸阵亡了,那么他身上的披风也会当成裹尸布来使用,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这样的行径很是常见。

最后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披风所用的材质也越发的高贵。一般古代老百姓的服饰材料都是比较低端的,高端的买不起,而披风材料都是由上等的绸缎所制,这便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像现在一些富豪都喜欢手上戴着一只劳力士一样,这种披风也成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所以说一个帅字可就小看了披风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