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明朝封爵之制确立,分公、侯、伯三等,弃子、男二爵不置。

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也对开国期间表现优异的功臣一一进行了册封,分别是六公、二伯、二十八侯。

不过这里咱们暂且先放着二伯、二十八侯不提,单说这明初六公爵,因为在这六位公爵当中。

除了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卫国公邓愈等5位武将以外,只有一位文臣,也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明朝刚刚开国,所有的江山基本都是这些武将带着士兵一寸一寸打下来的。

而且明朝局势未稳、依旧有诸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许多地区处于元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武将对明朝的意义明显略大于文臣,而且武将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也要更多,所以明初六公爵中武将人数多于文臣属实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位列明初六公爵第一

李善长位列明初六公爵第一

但问题李善长在这六公爵中的排序,不是末,也不是中游,而是位列第一。

虽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毕竟朱元璋才是统治者,既然都是由其自己定的,那么自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

然而朱元璋同样说过,“善长无汗马劳”,李善长是文臣,自然也就无法亲自统兵打仗,战功势必就不会多。

而且从李善长的生平来看,在1368年明朝建立之前,李善长虽然已经跟随了朱元璋近14年,但这十四年间李善长所立下的战功确实不多。

要说能算得上战功的,也就是在朱元璋驻军和阳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朱元璋亲自领兵攻打鸡笼山寨的原因,导致和阳一时间十分空虚。但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在和阳留有间谍的原因,导致和阳空虚的消息也被元军得知,想要来偷袭和阳。

若不是李善长这时候刚好就在和阳留守,自幼喜爱读书的他在智略和谋略方面也都十分优秀,巧设埋伏击退了元军,恐怕和阳可就丢了。

虽然通过这一次战役,让朱元璋认可了李善长的军事能力,但自此之后,李善长却几乎再无战功,一直跟刘基、朱升那样以一个谋士的身份跟随在朱元璋身边,为朱元璋实现统一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让朱元璋避免多线作战,逐个击破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总战略,是刘基提出来的,以“大明”为国号招揽民心以及义军的战略,也是刘基提出来的。

对明朝建立至关重要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则是朱升提出来的。

但在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刘基只是被册封成了明朝爵位最末等的伯爵,朱升因为在洪武二年致仕,执意告老还乡隐居,所以没有参与封爵。

那么也就带来一个问题,同样都是谋臣,为何同是明朝开国元勋的刘基只是伯爵,李善长却被朱元璋放在六公爵第一呢?如此悬殊的差距,难道就不怕其他武将出现异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位列明初六公爵第一的实质

李善长位列明初六公爵第一的实质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还真就不怕其他武将或者文臣啥的出现异议,因为李善长这个明初第一公爵之名,确实实至名归。

诚然,李善长作为一个文臣,在战场上的功劳确实不多,甚至在谋略上还没有像刘基、朱升那样提出过对明朝极为关键的战略方案。

但如果把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名将比作朱元璋的利刃,刘基比作朱元璋的大脑的话。

李善长在明初的地位,其实就等同于朱元璋的“粮草”,为朱元璋作战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且从未缺乏断供。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李善长在当时其实就相当于现在公司体系里面的后勤部长。有李善长在,明初军队的粮草需求就有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李善长替朱元璋管理粮草物资补给的时间,是从1354年他投奔朱元璋那一年就开始了。

后来随着朱元璋麾下疆土的面积越来越大,李善长的业务也是越来越多,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只是负责军队的粮草供应。而是涵盖了安抚军心、攻占城池后安抚民心等多个领域。

就好比巢湖水师归顺朱元璋后,事先写下榜文,并派人将其张贴到城池各个角落,严禁士兵违反军令、伤害掳掠百姓的,是李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守城池安抚民心、考察投靠将领才能德行、顺便调解将领之间矛盾的,是李善长。

紧接着朱元璋称吴王后,废除元朝弊政,确立明初盐法、茶法、钱法、开铁冶、定鱼税等基础经济法令的,还是李善长。

重新修订“连坐”律令,与刘基一起完善明初律法条款的,依旧还是李善长。

换言之,李善长虽然战功不多,若是和其他明初公爵的战功相比,甚至可以称得上没有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站在整个明朝的角度上,李善长的功劳却几乎涵盖了明初建国所需要的军事后勤、民生、经济、律法、政治等多个领域,且无一不是跟对封建政权稳固统治地位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甚至于就连朱元璋自己的登基大典,包括册封太子、后妃、诸王什么的大典仪礼,都是让李善长主持操办的。

试问,李善长这样的功劳,担不担得起明初第一公爵之名?

毫无疑问,当然担得起,正如朱元璋自己说的,“善长之功,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