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文化点心铺”: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识。学无止境,每天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古代读书人社会地位的问题,多数人都会想到这4个字:士、农、工、商。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关。在中国古代,古人按照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把国民分为四种,也就是4个阶层,即所谓四民——“士、农、工、商”。

例如,在《管子·小匡》中有:“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有:“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从4字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在古代社会,“士”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在古人心中,“士”对国家的贡献是最大的。那何谓“士”呢?说简单点,就是读书人。可是,在世人心目中,读书人是什么样的呢?“手无缚鸡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读书人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寒窗苦读”。他们要整日读书,所以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工,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以至于被人笑称“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在中国旧传统中,为什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却非常高呢?

因为,无论是农、工还是商,他们所专攻的只是一门职业,说白了,就是一种个人养家糊口的方式。而读书人——士就不同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宋朝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就曾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为一个士,你的理想应该比农、工、商要更远大更高尚。你不能说只专攻某一门职业,只为了养家糊口,而要把治理全国的责任负担起来,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儒家最高的理想。所以,古人说治国平天下的人应该是“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全国有一人被水淹死了,那就是因为你治水治得不好,才导致江河泛滥,发生了水灾。是你没有尽到责任,才让老百姓淹死的;如果你所治理的地区,农业生产搞得不好,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老百姓有人饿死了。那么,也是因为你没尽到责任,才使他们饿死的。

因此,国家的一切利益荣辱,人民的一切安危苦乐,所有人的生活幸福或者不幸福,都是你们这些士人的责任。由此可见,古代读书人关心的都是国家民生的大事,所承担的责任,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远与农、工、商要大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旧传统中,读书人的地位很高。

在古代,即使很多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也没有高中,但哪怕顶着一个秀才的身份,在周围人的眼中,地位都是很高的。

比如:秀才见到县官,是可以不用下跪参拜的;即使不做功,不下田,不经商,秀才也是可以每个月领到足够养家糊口的钱粮的;中了举的读书人,还可以免除各种徭役、杂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不然,当年杜甫从沦陷的长安城逃出来以后,如果不是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早被拉去当壮丁了,哪有机会写出什么《三吏》《三别》?

当年在读《石壕吏》的时候,笔者就特别疑惑:这些抓壮丁的人,个个如狼似虎,但为什么放着一个好好的年轻力壮的诗人不抓,反而要去抓一个年老体衰的妇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是个读书人啊!

在热播古装剧《知否知否》中,那个穷横穷横的孙秀才,不就是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吗?总而言之,古代读书人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关系着国计民生,他们所考虑的,所做的,所学的,他们的人生理想,他们的未来都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中国旧传统中,读书人虽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社会地位却出奇的高。读书人学以致用,关心国家大事,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可是,为什么也有很多人讥讽嘲笑读书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因为在历史上,有些读书人,尽管他们年少时读儒家的书,也有过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等他们进到官场以后,就只记得他们做官的权利和地位,只顾升官发财、贪赃枉法,而把自己的责任忘记了。

这是读书人的败坏和堕落,也是儒家传统的堕落。到了现代社会,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与古代社会相比,更是一落千丈。个中原因很多,诸如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享乐主义的流行、价值观念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等。

可以说,在当代社会,能够与古代的“士”相提并论的读书人,越来越少。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这样的。历朝历代,也一些很有品节的读书人,自始至终都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最后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例如:春秋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明代的于谦、清代的郑板桥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进到官场以后,他们中的有些人看到了很多败坏与堕落,有的逐渐失望了,最后由仕而隐了;有的则迎难而上,始终坚持做自己,最后却惨遭罢官,不得不隐居了。前者如晋代的陶渊明,后者如宋代的王安石

实际上,中国旧传统的诗人都是念过书的。不念书的人,像中国古代那么多文盲,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字,哪里会写诗呢?所以,凡是写诗的人,当然都是读过书的人。而凡是读过书的人,就都曾有过仕的理想。因此,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边,仕与隐这两种意念的斗争,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而这也是“士”独有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对于当今社会的读书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一个新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士”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