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正式进入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是魏国,中间又有齐国、赵国等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但最后还是由秦国拿下了天下。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个著名的国际战略,这就是“远交近攻”。而且最先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的是秦孝公而不是秦始皇。

远交近攻的提出

战国时期魏国堪称是士人的乐土,西河学派在当时声名远播,有着大批的人才,只是魏国王室及贵族傲慢,对士人缺乏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才华的士人纷纷逃离魏国,如吴起和商鞅。

商鞅之后,秦国又从魏国这个大学堂中抽到了一张绝世之牌。这个人叫范雎范雎,平民出身,原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在一场宴会中,范雎因为被陷害通齐而被魏国相邦魏齐鞭打,险些性命不保。范雎因此对魏国失望透顶,在秦国使者的帮助下,范雎来到了秦国,开始了复仇的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秦国贵族正在谋划跨越魏韩,远攻齐国,范雎面见秦孝公,指出攻打齐国对秦孝公乃至整个秦国毫无利益,但是却能满足秦国的四大贵族。因此范雎提出交好齐国,先攻韩魏。

交好齐国,首先进攻韩国和魏国这些近在咫尺的国家,逐步蚕食兼并,进而增加自己的实力,交好齐国使齐国不会援助其余五国,直到秦国可以在位置上直面齐国,一举多得。

远交近攻的对象

在战国七雄中,齐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秦国来说是最远的,从地缘关系来讲,齐国是最不容易起冲突的。因为对于秦国来说,进攻平定赵魏韩三国之前,进攻齐国百害而无一利。

1. 齐国地处东方,与秦国一东一西,若是贸然进攻齐国,补给线势必会很长,这时候齐国只要倾力切断补给线,秦国必败无疑。

2. 齐国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即便实力有所削弱也不是韩国这样的弱国所能相比的。因此攻打齐国,派兵少了,很难取胜,还可能损兵折将;多派军队即便胜了也无法有效的占领齐地。

3. 秦与齐之间还有韩国和魏国的存在,山东六国面对秦国还是比较团结的,即便韩国和魏国因为某些原因同意秦国借道,但是这样的行为明显的靠不住,利益足够的情况下,韩国和魏国依旧会对秦国开战,截断粮道,这对秦国是致命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山东六国都是被消灭的对象。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秦策》

先攻韩魏对秦国也有好处,并且秦国强大之后也有进攻魏国的理由。

1. 秦国和魏国是世仇。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就将发展的目标放到了西面的秦国。魏文侯与魏武侯经过多次战争,尽夺秦国河西之地。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魏国吴起更是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五十万秦军,自此秦国不敢向东发展。进攻魏国更能激起秦人的士气,鼓舞秦军。

2. 在战国中后期,韩国和魏国的实力相对于其他几个国家来讲是比较弱的,秦国进攻韩魏不但可以获得土地,更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一举多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国拥有最广阔的战略空间,轻易动不得

得益于历代楚王的锐意进取,楚国拥有最广袤的土地,也就是拥有最广袤的战略空间。对于此时的秦国而言,楚国无异于是一只猛虎,以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吃下整个楚国,甚至有可能陷入战争的泥潭,被其他国家摘了桃子。

对于秦国而言,攻打楚国不利原因有三:

1. 楚国实力强大,与齐国比肩,秦国即便胜了也是惨胜,很容易让人摘桃子。

2. 楚国地处南方,多沼泽湖泊,不利于大规模的骑兵作战,秦军还不适应南方的作战方式。

3. 楚国纵深辽阔,秦军深入之后容易被断粮道。

楚国适合最后去征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综而述之,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渐强大,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山东六国都是秦国想要消灭的对象。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秦国只能“饭要一口口吃、敌人要一个个消灭。”

隐藏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远方国家佯装友好,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舍近求远,其它代价不说,即使得到土地也不易防守;如果同时树敌,会迫使各怀心计的六国联合起来,秦国将失去军事优势。

再者柿子要挑软的捏,显然韩国和魏国是最软的,也符合秦国的战略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