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日,微博上一则博文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位ID叫做“曲子川徽”的博主发出疑问:“我们一直以为旧中国连钉子都造不出来,不是这样的吗?”然后还贴出了江南厂于上世纪20年代为美国建造了4艘万吨轮的事情,以此证明旧中国的工业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

这个博文发出后,即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也同样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如何评价旧中国的工业能力,特别是用于国防的军工生产能力呢?

图片:旧中国连铁钉火柴都要靠进口,却能造万吨轮?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博主贴出来的故事。

大家都听过,在旧中国,铁钉和火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铁钉的名字叫“洋钉”,火柴的名字叫“洋火”。

其实这种说法一半对一半错。

对是因为这些洋火、洋钉确实是国外传回来的。虽然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但火柴却是舶来物。

17世纪,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粘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而起火,产生了火柴的雏形。

18世纪,威尼斯出现像敲鼓木槌一样的巨型火柴。因价高,常出现几人合买一根的情况,使用时必须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现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25年后,瑞典人设计出安全火柴。

图片:旧中国流行的外国“火花”(火柴盒封面)。

而洋钉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卯榫结构的建筑中也是没有的,古代的铁钉主要是手工打造,和近代西方标准化铁钉、螺丝钉不是同一种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黄包车叫做“洋车”,汽油叫做“洋油”等,这些都是外来品,加上“洋”字并没有错。

其中,黄包车比较特殊,因为这不是西洋玩意儿,而是东洋产物。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又叫"东洋车"或人力车,约1870年在日本创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就向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申请从日本引进,这才有了这种“东洋车”。

图片:中国的黄包车其实叫“东洋车”,是由法国人从日本引进到上海最先开始使用。

说错的原因也很简单,其实这些东西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引进技术生产在当时的旧中国还是能够做到的。

说到火柴,当时北方称“洋火”,但南方的上海话中其实不叫火柴叫“洋火”,而是叫“自来火”。

原因是1886年中国商人杨宗濂,在天津开办了一家名叫“天津自来火公司”的火柴厂(参1978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40页《天津近代工业的早期概况》)。这些国产火柴也开始在国内流行。

大约在1920年左右,广州也成立了一家 叫做“东山火柴厂”,专业生产火柴(参《广州文史资料第36辑:广州火柴工业与东山火柴厂》)。

1920-1930年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个号称“火柴大王”的商人刘鸿生,他开办的火柴厂,规模非常宏伟,各地中国商人纷起争雄,到了1942年,仅重庆一地,就有火柴厂20多家(参《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页《关于火柴专卖的内幕》)。

图片:1925年7月,江一山等人集资创建了华北火柴厂(青岛火柴厂前身)。

说到铁钉。

可以查询到的是在1908年,天津人徐宗棠开办了一家“天津铁丝铁钉厂”(参1978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45页《天津近代工业的早期概况》)。可见,中国人开始制造铁钉的历史,其实和火柴一样,都是在清朝末年开始的,也是得益于当时的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其实只是洋务运动的延伸罢了!

图片:清朝时期建立的汉阳铁厂,后来发展为汉阳兵工厂,生产洋钉是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说那句旧中国火柴、铁钉都要进口的话如此深得人心,其实道出的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和国民政府、外资的打压。

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等西方资本大肆进入中国,洋行遍布中国大地,买办横行,那些早年的民族资本家们创办的厂家难以与美国生产的廉价生活、生产资料竞争,最终纷纷关门协议,或者直接被外资吃掉。

比如上面提到的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就由杨宗濂、吴懋鼎等创办的“天津自来火公司”最终也是被外国资本家吃掉,很早就成为了华洋合办!那你说这些国产火柴被称为“洋火”也就不为过了。

图片:当年很多所谓中国制造的火柴厂其实是外商创办的。

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们在古玩市场上收集的一些旧中国“洋火”的火花,虽然写着中国制造之类的话语,但其实仍然是外商生产的。

根据记载,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设立了燧昌自来火局,成为外国火柴商在华最早开办的火柴厂。

后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纷纷在中国沿海城市设厂生产推销火柴,著名的有怡和、燧生、中华磷寸、瑞中、民光、美光等厂、公司。其中,日商办厂数量最多,其始于清末 、盛于民初,计有上海1家、 济南1家 、济南1家、 青岛5家 、天津2家 、东北三省包括分厂在内近10家。

为达到在华倾销火柴的目的,外国火柴商都采用中国本土味道的商标,有的还加注"在华制造" "中国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样。

图片:上文提到的华北火柴厂,后被日商强迫入股达55%,并垄断原料供给和市场销售,使用大量童工。

说完火柴和铁钉的故事,我们再来聊聊江南厂造万吨轮的事情。

现在的江南厂当然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舰船生产基地,在清朝洋务运动时期也是重中之重。但要说到那位博主提到的出口万吨轮,就很难说这是什么国产货了!

“官府”号运输船是中国第一艘万吨载重出口船,由北洋政府时期的江南造船所建造。根据《上海船舶工业志》记载:

民国7年(1918年)夏,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急需船舶往返欧洲输送军用物资,遂电令驻沪领事,商请江南造船所赶造万吨运输舰。同年7月10日,美国政府运输部总办韩丽和中国政府驻美国公使顾维钧,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合同,确定江南厂为美国政府建造4艘万吨运输舰,造价按照每载重吨195美元计算,4艘舰总计780万美元。

建造所需的钢材、图纸以及技术工人由美方提供,器材采购和收付款委托美商大来洋行代办。该舰所使用的三膨胀往复式蒸汽立机是由江南造船所制造。

图片:向美出口4艘运输舰的合同是由北洋时期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签订的,他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首舰“官府”号(MANDRIN)于民国8年(1919年)3月9日上船台,民国9年(1920年)6月3日下水,美国驻华公使克兰氏、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长刘冠雄等出席下水典礼并致词。

该舰1921年2月15日完工试航,实际航速12.09节(高出合同指标1.59节),17日驶往美国交船。该舰总长130.76米,型宽16.76米,型深11.57米,吃水8.38米,排水量14750吨,载重量1万吨,主机功率2552千瓦(3430马力),航速12.09节。

其余三艘:“天国”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国泰”号(CATHAY)分别于1920年8月、1921年2月和1921年5月下水,至1921年12月全部交船。最初采用燃煤蒸汽动力,交美国后改为燃油动力。

应该说,4艘运输舰确实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但本质是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及技工,由江南造船所提供场地组装完成,中国造船工人参与到了建造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标志着中国造船在吨位和技术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但离真正的国舰国造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就像现在的印度,虽然也自己造了很多军舰,甚至国产航母都已经下水,但不要说雷达、电子、武器系统之类的高科技设备,就连造船用的钢板,印度也是一直进口西方厂家的,直到最新型的卡莫尔塔级护卫舰,印度才搞出了堪用的舰船钢板。

图片:“官府”号等4艘船是美国人用美国钢板材料等在中国租场地组装完成的,并非国货。

不过,据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胡可一总工程师在笔者公号上的留言解释:

这四艘万吨轮所用的设计图纸不是一开始美国提供的那两张,而是江南造船所的技术人员在一次大战结束后根据最新商用船舶要求自己设计的,已经不是所谓的运输舰。全部图纸有二百多张,现在还保存着。尽管钢材和锅炉是进口的,但从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角度,完全是中国第一批万吨轮。后两艘船在日本分别营运到1960年和1959年。

解放后的“东风”号作为第一艘万吨轮主要是它采用了全部国产设备。

当然,与“官府”号一样,民国时期海军最大的作战舰艇宁海级轻巡洋舰的建造生产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

宁海级巡洋舰其实是日本设计的训练巡洋舰,首舰“宁海”号是由日本船厂建造的。而二号舰“平海”号则是由日本方面出图纸、技术人员和材料在江南厂建造的,总设计师和建造师都是日本人!

而“平海”号原计划在建造完成后再开到日本去装火炮,但由于建造时间拖延,此时已经是1936年了,才不得不从其他渠道搞火炮安装在“平海”号上。

图片:“平海”号开工建造。

图片:“平海”号巡洋舰下水,中间是日本总工程师神保总南。

图片:在江南厂下水的“平海”号,图纸、技术人员和建造材料都是日本提供。

图片:航行中的“平海”号,日本人在设计上就有所限制,这艘巡洋舰不具备出海作战能力,最后炸沉在长江。

所以说,想用所谓的“旧中国连火柴钉子都造不出来,为何却能造万吨轮”这样的有很强倾向性的话语来为民国洗地,这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更说明了旧中国的落后和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