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您现在看到的,是新京报摄影图片部2020年度个人作品系列。这一年,我们用镜头凝视时代,记录浪潮下的平凡和伟大。

本期出场的,是新京报摄影记者郑新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似乎只有完全摘掉口罩的那天,我才愿意真正接受,“2020”已经过去。

疫情让我从一名镜头后的观察者变成镜头前的参与者:

一月份,武汉,我全天不敢摘掉口罩喝一口水。直至晚上回到酒店,才得以取下口罩冲碗泡面。

二月份,北京,每天回家后,我总立马冲进浴室,将全身清洗干净,将相机消毒,才敢踏入房间。

三月份,再回武汉,我在酒店房门处留出了消毒区,酒精依然每天必用。

四月武汉解“封”,六月北京二次疫情得到控制,秋天的黄叶、冬天的白雪如期而至,一切好像都在慢慢变好,但我和女友的旅行计划还是因目的地的“新增病例”一次又一次地搁浅,好兄弟们的婚礼也因疫情一场又一场地错过。

十二月的北京,疫情再来,我每天回家的消毒程序又回到了二月时的样子。

这一年,对疫情报道的参与,让我比以往更加相信影像记录的价值。

这是我做摄影记者的第二个年头,我发现自己与被摄者之间有了纽带。

去年年底采访的一名自闭症男孩,每天都会固定给我发微信,内容是简单的三个字——“洽哥好”,我回复他:“XX好”。或是“洽哥周末愉快”,我回复他:“XX周末愉快”。简单的对话,就这么持续了一年多,没有一天间断。

2021年1月1日,他发给我:“洽哥好,祝你2021年元旦快乐。”

“元旦快乐。”

——郑新洽

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1日,时值春运客流高峰,北京南站,旅客们排长队等待进站乘车。当时戴口罩的人还不多,一名旅客在人流中抬起头,白色口罩分外显眼。谁也没有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对这一年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1日,时值春运客流高峰,北京站北广场,坐在母亲行李箱上的小朋友。

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2日,湖北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各个入口均被封锁。据武汉市卫健委当时通报,多个“不明肺炎病例”与该市场存在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初探新冠肺炎隔离区病房,医护人员为新冠肺炎患者输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2日,武汉“封”城前一天,武汉汉口火车站,旅客们佩戴着口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封”城当天,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坐在地上打盹的女孩。(点击图片跳转:多图直击 | 武汉10点“封城” 机场旅客排长队改签)

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19日,北京天通苑社区,停靠路旁的车子里,原本挂吉祥物的位置挂着口罩。(点击图片跳转:疫情之下的“亚洲第一大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10日,北京海淀区万泉河路,公交车上乘客稀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11日,北京海淀蓝天救援队防疫消杀小组为海淀区西北旺镇永旺家园进行社区义务消杀。(点击图片跳转:疫情之下,为社区义务消杀的蓝天救援队员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6日,北京西城区南长河边的抗疫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辛店村的一条主干道,晚上只有药店亮着灯。(点击图片跳转:疫情之下,北京城中村的防疫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2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北路,一栋商业楼的LED屏幕上显示着简短有力的防疫标语——“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9日,因疫情延长的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北京各火车站迎客运小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9日,北京站,一名旅客用自制隔离装置为孩子做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11日,北京站,一名防疫党员突击队队员站在出站口的高温乘客临时隔离观察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10日,北京迎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图为上午9时许,时值上班高峰,国贸桥下只有一名等红灯的上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24日,北京西二旗地铁站,早高峰时段的客流已恢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点击图片跳转:疫情之下,复工中的北京西二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9日,西二旗大街,“全副武装”的上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2月25日,北京朝阳望京地铁站外,夜归人从共享单车旁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16日,北京西二旗中关村软件园,分散下班的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3月16日,北京西二旗中关村软件园,盛开的桃花被公交车的灯光照亮。

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4日,雷神山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负责管理的重症监护室(ICU)里,重症患者已剩不到15人。图为一名病情较重的患者旁,正在运作的呼吸机、检测仪、透析设备、ECOM等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4日,雷神山医院,C3病区的出院患者全部离开后,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清理病区生活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15日,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休舱仪式现场,一名医护人员亲吻医疗队队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16日,雷神山医院墙上留有医护人员们的涂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5月4日,“清零”后的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统一堆放的床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4日,汉口江滩一元路广场旁,市民摆放鲜花悼念逝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6日,得胜桥老街,居民在家门前烧纸钱祭拜先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2日傍晚,二七长江大桥下,市民提鱼准备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2日,汉口江滩,市民锻炼身体。(点击图片跳转:武汉解“封”倒计时,重启途中的人与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27日,新冠肺炎康复者独自在西北湖公园踏青。已经退休的她疫情前每天都跟朋友来此跳舞,疫情后,没人再陪她来这里。(点击图片跳转:一拍 | 新冠康复者的疫后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3日,百步亭社区,邻居们隔着阳台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2日,吉庆街,小女孩与家人在街边的椅子上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5月1日,武汉解“封”后迎来首个小长假。图为在路边“过早”的武汉市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6日,得胜桥老街,街坊们一起做健身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9日,解“封”后第二天,一名在做头发的女孩手捧着刚喝完的奶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4月12日,武汉解“封”后的首个周末,市民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5月1日,一名游泳爱好者跳进东湖后溅起的水花。

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6月15日,于花乡远眺,可以看见“新发地”的牌匾。6月13日,丰台区市场监管局、丰台区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新发地批发市场暂时休市的公告。(点击图片跳转:多图直击|升级“高风险”后的北京花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6月19日,位于北京国际名酒城的新发地市场蔬菜、水果临时周转区,大货车排列整齐,商贩有序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6月14日,北京西城区广安体育场,市民排队接受核酸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6月17日,受疫情影响,北京中小学各年级停止到校上课。图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门口,三名学生带着行李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7月7日,北京高考首日,北京市八一学校考点,学校旁设置了考生家长等候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7月22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排了复工后的首场测试放映。图为电影刚开播时,电影银幕下边亮着一行防疫标识,提醒观众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8月16日,2020年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举行。因疫情原因,赛场只允许少量观众进入,赛事举办方在每个空座位上放置了灯柱来提升现场的比赛氛围。

2021年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阳光普照》。主角阿和出狱时,哥哥已离世。配乐响起:“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

我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0年12月31日,北京顺义一新冠密接人员集中隔离酒店,酒店通道被包裹上透明薄膜。

持续,未完:)

-The End-

编辑:陈婉婷

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