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月20日报道:华东政法大学19日举行“立德树人,薪火永续”首届师德传承仪式。荣休教师代表管建强、苗伟明、张卓华分别向新进教师代表王镭、邱遥堃、周继武传递接力棒,寓意“新”“老”交替接续传承,师德师风代代相传。

“布衣教师”管建强:学者价值在于创新思想

管建强教授自称“布衣教师”,在他看来,学者的价值在于学术创新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生命。作为一名学者要如何鞭策自己不断向大家迈进,不断创造学术价值,管建强曾教授谈起他的理解:

首先,就个人科研方面的学习能力而言,涉及到自身素质,如自身知识结构的储备和再学习研究的方式。例如,缺乏法学基础理论的学者,尽管也能写出文章或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都不会从权利与义务、法源的效力依据等方面来检验和分析议题,他们讨论的可能是其他人文层面的内容。因此,拥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管建强教授

其次,具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者能否产出优秀作品,不仅涉及到作者本人实践经验,还与学习研究的思维方式有关。以国际法的研究为例,如果学者片面地只强调本国立场而无视或回避或甚至不知晓争端相对国的立场和理论主张,那么他撰写的文章一定是不具有法学前沿价值的。因此,尤其是作为国际法学者,必须掌握一二门外语,使得自己了解世界、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更好地深入分析研究。

再则,仅仅掌握法理或国际法基础理论是不够的,知识储备的内容不同,思考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法制史、法哲学、古代史、近代史、宪制和人权等有关领域的经典著作还是需要涉猎学习的。换言之,平时不关心政治、历史的学者在法学研究的深度方面也会有所欠缺。

“作为一名法学教研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才会产生使命感和担当责任,当然这份责任的担子也是沉甸甸的。”法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国家宝贵的软实力。如果每一个法学教师都尽力以独创性思想和科研成果来影响社会朝向法治化方向发展,依法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中国不强大都不可能。

“定海神针”张卓华:勤恳奉献30年如一日

作为华政教师队伍里的“老前辈”,张卓华老师于1986年进校,1993年调入法律系,先后担任学院办公室行政秘书、妇女干部、办公室主任与工会主席。她曾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校“三八”红旗手、“文骏”和“励勤”等荣誉称号和奖教金。2019年,张卓华老师荣获学校首届优秀管理服务贡献奖。

张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奉献,做过学院办公室所有的岗位,经历过学院发展的多个阶段。在同事眼中,“张卓华老师是我们学院的定海神针”。

张卓华老师

“所有的工作她都会提前考虑、事先安排,从不拖延,对交给她的工作从来不需要提醒催促,她总会能让你放心。”张卓华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特别注重工作的规范性。法律学院财务资产管理、人员绩效、档案管理等工作的流程规范,都是在她手中建立起来并逐渐完善,这些制度化建设也深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好评。

她工作严谨,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张老师工作认真仔细,基本上没有出过差错,她严谨的工作态度以至于让办公室同事们都觉得她很严厉。的确,对办公室的管理她是严厉的严格的,但她又像邻家大姐一样,关心着学院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哪位老师该申报职级职称了,她会及时提醒;哪位老师遇到困难了,她会及时帮助。她的心里,总是装着老师们。

华东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全校上下要始终秉持“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的工作理念,形成关爱退休教师和重视支持退休工作的良好氛围。

此外,郭为禄还对新进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政治可靠,品格端正,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其次,要业务精专,积极有为,坚持把学习研究作为立身之基。第三,要身心强健,情趣高雅,坚持把健康人生作为立身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