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6岁美女博士李晟曼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一事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她是通过的方式成功抵达了成功的彼岸,比一般人少用了几年。26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别人还在努力攀登的时候,她早已经站在山顶看风景了。我们之所以羡慕她,是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路顺利拿下博士文凭也要有三十岁,要想获聘教授起码得有三十几岁。这件事之所以受人关注,就是因为现在26岁的教授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6岁美女博士李晟曼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但是,如果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把目光转向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时的大学校园,二十几岁的教授比比皆是,并且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大师级的人物。以顶级学府北大为例,当时的报纸曾做过统计,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35岁以下者高达43人,像胡适、刘半农等文化名人都是在20多岁时就被聘为北大教授的,梁漱溟更是一位北大落榜考生,没有当上北大学生,直接当了北大教授。

以1917年的北大为例,教授们的年龄是这样的: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

这些可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师级人物啊!如果把他们的名字串成一串,就如同天上的银河那么璀璨,关键是他们都还那么年轻,年轻的令人窒息!人们不禁要发问: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如何把这些初出茅庐的人才聘为教授的?是谁在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民国建立,中国进入了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各种思潮、文化流派百家争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1916年,蔡元培受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邀请,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此开启北大革新之路。1916年到1927年,蔡元培主政期间,是北京大学最兼容并蓄、蓬勃发展的11年。

上任北大校长之后,追求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的蔡元培尤其注重老师的水平,他认为教育应以学术为主,和政治倾向没有关系,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不论国籍、资历、年龄、思想倾向皆可任北大教授,他招聘北大教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问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

黎元洪签发北大校长任命书的那一天,蔡元培见到了陈独秀。陈是蔡为北大招来的第一名教学大将,后来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当时的《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写过,为了请到陈独秀,蔡元培曾登门好几次去见陈独秀:“有时候来得太早,陈独秀还没起床,年近五旬的蔡元培便叫人不要打扰,自己搬只板凳坐在房门口等候。”终于,在蔡元培的攻心之计下,陈独秀答应到北大就职。

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同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后来,蔡元培又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陈衡哲)任北京大学文学和历史教授,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大

当然还有鲁迅、李大钊等人。有这些大师们助威,蔡元培想不牛都难。正是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实行教授治校。这使得那些有真正学问的知识人,都能够在北大顺利教书。

在北大校园,有一帮学问很深的人围绕在蔡元培身边。学者张晓唯根据大量的回忆文字考证过,蔡元培是那种善于集中他人意见而为我所用的领导人,极少刚愎自用。

当时24岁的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评价蔡元培在思想学术界的贡献时,就曾说蔡“好似汉高祖,不必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拾一班英雄,共图大事”。胡适也曾感叹过,杨杏佛“最难用”,而“蔡先生始终得其用”。正是由于蔡元培的锐意革新,北大才拥有了全国最年轻、最具进取精神的教师团队,北大也迅速晋升为世界一流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

当时的北大校园,我们能看到很多奇葩的事情。既有留着长辫子,一生崇尚国学的复古派狂儒辜鸿铭;又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学贯中西崇尚自由民主的新派人物胡适;还有眉宇紧锁、目光犀利,忧国忧民略带偏激的鲁迅;更有高谈阔论、思想激进,浑身上下仿佛燃烧着革命烈火的李大钊、陈独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

北大校园就像是一个各种矛盾的混合体,但看不出丝毫的违拗,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和协调。在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思想的指引下,北大校园尽量排除了政治对校园的干扰,使北大成了当时纷扰乱世中的清净之地,真正成了莘莘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也成了民国几十年教育中真正的黄金时期。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