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给郭心刚写的挽联:君去矣,干将热血红青岛;我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不得不说,郭心刚这个角色,前面的剧情里,一直平平无奇,没想到临危一死,气壮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初登场时,虽有强烈的爱国心,但感觉就是一个性格冲动的小愤青。

因为陈独秀说了一句“这样的国,无药可救”,直接过去打翻人家的饭盒,还吐了人一口痰。连旁边的章士钊和李大钊都责备他“过分了”。

第二次出场,是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他和白兰两个人被巡警扭打,束手无策。

之后在北京大学,一直也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唯一有点印象的,大概就是他和邓中夏在课堂上怼黄侃教授。

直到一战结束,“收回青岛”的问题被提上日程,郭心刚的人物弧光渐渐显现出来。

先是在课堂上和胡适的一番争论,感情饱满,不卑不亢。

当胡适责备他不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讨论山东问题,并说出“山东问题的决定权在威尔逊,而不在你一个学生”时,

郭心刚据理力争,“先生,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如果连我们都不关心山东问题,他威尔逊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要关心我们的山东?把山东的主权问题,拴在一个外国人的嘴上,学生认为是靠不住的。”

这段话,真的是说得很赞了!

后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将失,郭心刚在河边坐了一夜,因悲愤痛心而一夜白头,我无法形容看到那一幕时内心的震撼。

或许此时,你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他的爱国心,是多么真挚,多么赤诚,多么热烈!

之后,他用自己的鲜血写了“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去参加“五四”示威游行,临死前,嘱托女友白兰将自己的骨灰带回青岛胶州湾,等中国收回青岛的那一天,到我的坟前告诉我。

他不是战斗而死,不是被军警打死,只是忧愤而死,但依旧让人觉得——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