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司法所长。从一个法律科班生,到西部法律援助志愿者,再到法律职业者,最后成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干部,于2019年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一系列蜕变的背后是她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无限热爱。多年来她带领全所同志认真履职、勇于创新,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司法所、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集体、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嘉奖集体、上海市五好司法所、上海市示范司法所等荣誉称号。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持续走深走实的当下,让我们走近这位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感悟一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在“小岗位”上发挥的大能量。
刘琳同志2010年8月进入崇明区司法局,被分配至向化镇司法所工作,2015年开始担任向化镇司法所所长至今。工作以来,她一直奋战在司法行政基层战线,积极活跃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始终坚持“为民为本、规范为基、创新为魂”,认真履职,不断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绩。
用忠诚与信仰,践行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为民为本,拉近司法行政惠民距离。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服务民生,利民为先。为了给社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她积极打造“门户式”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推动服务下沉。依托司法所标准化建设打造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服务设备设施,丰富服务内容形式,充实服务资源保障,向群众提供了便民高效、功能齐全的“一门式”公共法律服务。依托便民小店,建设宣传栏、放置宣传资料,打造社区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点。
规范为基,树立高效专业服务形象。率先开展司法所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司法所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司法所整体形象焕然一新。树立人民调解规范化标杆,争取区局和乡镇经费支持,对全镇13个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规范化改造,同时配套进行工作制度升级,加强工作指导,统一文书卷宗,完善文书备案和信息报送制度,丰富学习培训形式,人民调解组织形象不断规范。与区法院、区司法局以及结对律所深入合作,组建“社区调解顾问团”,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社区矫正场所规范化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电子监管等手段开展矫正执法与管理工作,探索包括线上教育、主题教育、课外实践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帮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实现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无失控、无犯罪。
送法下乡,提升普法“渗透力”。围绕“博济雅言——行动推动法治”的普法工作目标,搭建多样化法宣平台,从无声的报纸到有声的广播、电影,从虚拟的网络、短信到走村入户的讲师团,做到了普法网络的广覆盖。其中“青果法治校园行”、村居法治故事巡讲、农村普法广播等受到了宣传对象的热烈欢迎。在她的带领下,一支专业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队伍、一股青春的力量时常出现在农村、社区、学校,精彩的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的案例,让法治宣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也为团队赢得了人气和口碑。
用柔情与坚毅,承载基层群众的期盼与梦想
心系群众,定纷止争促和谐。工作中,她随时要面对和调处各类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凭着对百姓的满腔热情,她用一颗公心、一颗诚心、一颗恒心,耐心细致地处理每一起矛盾纠纷,无怨无悔。“调解的是群众矛盾,调处的是干群关系”是她对调解工作的理解,“家长里短不嫌烦,百姓事情无小事”是她的工作理念。随着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不断推进,百姓对自身利益高度关注,矛盾复杂多样,一旦调解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此,她化压力为动力,把年轻的汗水挥洒在一个个矛盾现场,改变了“年轻人干不了调解、外地人做不了调解”的固有观念,真正做到了在农村基层扎根、在群众心中留名,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
关爱弱者,真情服务解民忧。她秉承“真诚、耐心、热情”的服务宗旨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为行动不便或者距离较远的老年群体提供上门法律服务,积极主动协助困难群众同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法律沟通,帮助调查取证,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热心公仆。她坚持以“教育为本、帮扶为辅”促进两类人员回归社会。近年来紧扣未成年子女关爱,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红十字会推动“春芽筑梦班”项目,旨在关注特殊家庭未成年子女成长,通过同伴教育活动促进这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修复特殊人群的家庭支撑系统。
“守正为心,司法为民”,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她对百姓的承诺。她用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用法律人的专业和思维,在本职工作中实现不悔的青春追求。也以端正的工作态度,真挚朴实的情感,诚实谦虚的处世态度,突出的工作成绩,展现了一名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风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