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题字黄陵祭△《黄陵祭》 中国画 1987年 高民生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七年清明,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与国民党代表张继,同祭祀于黄帝桥陵。于国难当头之时,求抗战之大同,存国共之小异,息釜豆之燃萁,结手足之情谊,谚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四万万轩辕之苗裔,终以八年奋斗逐敌于海隅。丙寅暮春余登桥山,谒黄陵望翠柏翁郁,紫气缦回,遥想当年万千思绪,遂撰诸史实三易其稿,乃成斯图。——画面题记黄帝陵,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近代,祭祀黄帝陵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黄帝陵因地理位置在国共合作的特殊背景下,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舞台。1937年的清明节,对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国共两党聚在一起,同派代表共祭黄陵,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决心。4月5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特派代表林伯渠,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国民政府特派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同步登上桥山,在军士列队鸣炮声中,虔诚致祭,宣读祭文。祭奠仪式结束后90多天,七七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在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下,一致对外,从而吹响了全民奋起抗战的号角。作品《黄陵祭》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与国民党代表张继在黄帝陵前宣读祭文的场景。两位代表人物表情庄重肃穆,中华人民团结抗战的英勇事迹像一座丰碑,与背景融为一体,占据了画面的主体。意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坚强后盾。画面构图独具匠心,基调低沉恢弘,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共同御侮的团结抗日精神。△林伯渠,湖南安福人。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作者简介:高民生,陕西长安人,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中国画院顾问专家,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董扬 篆刻 2020 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西安中国画院

来源:西安中国画院编辑:慧敏校对:洪敏 | 审核:庭燎

春游西安1|春游西安2|春游西安3跑步圣地|特色美食|百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