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卸下一身的疲惫,躺在床上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过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空泛,但其实也可以很具体,因为换个说法就是,你活着究竟想要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升职加薪,想要遇到爱情,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等等。愿望都很俗气,但也很现实。其实也不是我们太俗,或者说境界太低,而是大多数人只有拥有过才会舍得放下。

要做到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实在太难,这类人往往有着极强的洞察力,认定一个目标后也会朝着它不断前进,直到心愿达成。一旦做到哪些,成功便唾手可得。而这类人中,还有着境界更高的存在

一、人生第一层楼:物质生活丰裕

鲁迅先生称他朴拙圆满、浑然天成;周恩来则评价他是将西洋绘画、音乐、戏剧艺术带到中国的先驱;林语堂盛赞他是同时代中最有才华、最独特、最遗世独立的存在;张爱玲声称在他的院子围墙外,自己会非常谦卑……他是如此有魅力,让无数名家都为他折服,他就是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在天津东北部河北区出生,取名成蹊,字书同。其父李世珍原本是吏部主事,后来辞官继承父业成了富豪。

这位豪门少爷出生那天,有人见到喜鹊衔着松枝飞进产房,便说这是佛家降祥瑞。于是李叔同从小就把这根松枝珍藏起来,时时携带。

受家人影响,李叔同在幼年时就会背诵佛经《大悲咒》《往生咒》等,还常常模仿请来的僧人做法事,这就是他与佛教最初的缘分。

李叔同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跟着17岁的二哥李文熙读书识字,学习礼仪传统,养成了勤奋认真的学习习惯。后来又拜入常云庄先生门下,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书法。

天性聪敏的李叔同学习很快,也有着自己的思想。正如他15岁那年写道:“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年轻时的李叔同便已经有了“看破红尘”的苗头。

于是他不再致力于传统治国救世的经书典籍,而对梨园戏曲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戏园子“天香园”里,他第一次邂逅了爱情。李叔同每天都要来天香园给伶人杨翠喜捧场,一直听到散场后,再送她回家。一来二去,两人便日久生情。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杨翠喜出落得越发美丽大方,不幸被听戏的官家看中,买回家做了妾。李叔同的初次品尝爱情的苦,心中一片苦闷与痴情无处发泄,便挥笔写就《菩萨蛮》,他叹道:“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二、人生第二层楼:文学艺术造诣高深

经历过恋爱挫折,李叔同反而更加奋发努力。1895年,16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制义,也就是写作八股文。当时的辅仁书院不讲课,只是给每月两次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金,以此来激励学生。

李叔同幼时便已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灵感源源不断。常常遇到答题纸不够的情况,便在一行中写两行字,被人称作“李双行”。如此优秀的文章几乎都是名列前茅,次次都能拿到奖学金。

成年后,李叔同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一名茶商的女儿。当时恰逢戊戌变法,热心群众李叔同也跟风支持康梁等人。未料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难,他便带着家人避难上海。

由于家中在上海设有钱庄,任凭这位风流阔少任意支取。他便流连于风月场所,与名流豪绅交游往来,加之他文采斐然,很快就在上海的文人圈子中传出了名声。这期间,他还考入南洋公学的经济特科班,跟着蔡元培学习,罢课风波后,他跟随辞职的蔡元培退学。

当年的李叔同在“城南文社”中凭一首赋名列月会第一;又同好友组成“天涯五友”,结交许多歌姬、名妓;曾在京剧舞台粉墨登场;创作新戏,写作诗歌、谱写歌曲等等。他在上海的这段时光,可以说是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病逝,他带着家人回到家乡,待母亲入土为安,孤身一人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参加诗社、画社,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

李叔同在文学,艺术方面涉猎之广,造诣之深,在许多领域都称得上大家。

1915年的一个冬日夜晚,大雪纷飞。“天涯五友”中的许幻园来到李叔同家,在院外朝房间内的李叔同喊道:“书同,我家里破产了,后会有期啦。”说完便匆匆离去,李叔同赶快走出门外,却只见好友渐行渐远的凄凉背影。

望着他消失在远处,李叔同静静地在雪中站立许久,对妻子的叫声仿若无闻。等到大雪落满身,他擦干热泪,返身进屋写下那首传世佳作《送别》。

三、人生第三层楼:皈依佛教

世人都只看到李叔同年轻时风光无限,却不知道他一直遭受神经衰弱的折磨,多年来睡不好觉,无法安心研学创作,十几年来几乎将他逼得抑郁了。

直到1916年,一次偶然,李叔同从友人夏丐尊那里了解到日本曾有人尝试断食。他大为心动,试图通过断食修行治疗自己的神经衰弱,便立刻仿照那人的做法,去杭州虎跑寺进行20多天的断食修行,写出3万余字的《断食日志》。

进山前,他曾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此时,他在心中应该已经种下了皈依的种子。

两年后的春节,李叔同又来到虎跑寺,在这里断了红尘,剃度出家,取法名为演音,以弘一为号。他的日本妻子诚子听闻此事,费尽千辛万苦回来劝他,弘一也不为所动。

后来,他还给诚子写信道,人生苦短,总会有分别的,我这样做也不过是将分别提前,希望你能够想明白,不再执着。

四、结语

他的弟子丰子恺曾将人的生活比喻成三层楼。不愿意上楼的人,住在第一层,他们追求物质生活,能够达到荣华富贵,子孙满堂就很满意了,这种人也占了人间的大多数;愿意上楼的人,便能够爬到第二层,这一层追求精神生活,也就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并不少见。

而人生的第三层楼,便是灵魂生活。这层楼的人不满足于第二层楼的高度,看透了第一层的物质与第二层的学术文艺,认为一切都是虚幻,都将归于虚无。于是他们奋力爬上第三层,去探究人生的本质

弘一法师出生于第一层,年轻时便站在第二层的顶端,最终他选择落脚于第三层,所以他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