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等史料的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到了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依然是当时的主角,比如鲁国、晋国、卫国、郑国、燕国、吴国、曹国等诸侯国,都是姬姓诸侯国。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滕国,也是周朝册封的姬姓诸侯国。
滕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96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小国,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微山县东北部,滕州西部,邹城南部,山亭区西部。对于滕国来说,国君为姬姓,爵位为侯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消灭商纣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公元前296年,滕国被宋国消灭,从而告别了周朝历史的大舞台。
一
首先,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滕错叔,即姬绣,是滕国第一任君主。在位年不详。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的弟弟是冉季载,大哥是被商纣王所杀的伯邑考。古滕城是滕国的都城,距离枣庄市善国街道西7公里。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来说,其地名的由来,和周朝时期的滕国存在直接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就和周朝时期的郯国存在直接的关系,再比如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则因为历史上的莒国而得名。
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滕国在西周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个详细的记载。进入到东周时期后,滕国和鲁国的关系比较密切。对此,在笔者看来,二者关系的密切,直接原因就是二者都出自周王室。对于鲁国来说,出自周公姬旦,这和鲁国第一任君主姬绣是兄弟关系。
二
同时,在春秋时期,伴随着齐国、楚国、晋国等大国的崛起,不管是滕国还是鲁国,都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于是,滕国和鲁国抱团取暖,也有助于应对周边大国的压力。对于鲁国和滕国的关系,《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国君主,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诸侯国的身份,从而得以率先行礼。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对于滕文公来说,无疑是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君主了。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滕文公成为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国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在滕文公的治理之下,滕国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这是其能够在战国初期立足的重要原因。不过,到了战国中期,滕国还是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三
到了战国中期,宋国君主宋康王称王。对于宋康王来说,想要在战国时期崛起,乃至于和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秦国、赵国等大国平起平坐。基于此,宋国选择吞并旁边的滕国等诸侯国。按照介绍,滕国于公元前296年为宋国所灭,共传23世。对于滕国来说,公元前1046年立国,公元前296年灭亡,拥有700多年的历史,这在周朝的诸侯国之中,已经是比较悠久的历史了。
值得注意的是,滕国的灭亡,最终引发了齐灭宋之战。宋康王消灭滕国后,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到了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举兵灭宋。宋康王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温县)。当然,在吞并宋国之后,齐国也遭到了五国伐齐之战。公元前284年,秦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这五国组成联军进攻齐国,这让齐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
最后,滕国灭亡后,其宗室后裔为了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滕国可以说是滕姓这个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东汉时期,滕姓在北海郡繁衍昌盛,名人辈出。这段时期滕姓登于史册的有三人,分别为:滕延、滕咨和滕抚,都是北海郡人,可见在东汉时期,滕姓在北海郡已成为望族。在三国之前,腾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等地。
两晋南北朝至隋朝,因为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加剧了滕姓南移,现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湖南等地均有了滕姓人家。明初,山西滕姓作为“洪洞大槐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滕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亦有沿海之滕姓迁居东南亚等地。如今,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是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四省区之滕姓约占全国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