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推动全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发展。

支持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保住企业、稳住岗位,就业就有保障。近年来,为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财政部门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等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政策效益。一是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增值税降低税率、减征地方“六税两费”、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并针对疫情影响研究制定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性减免政策和阶段性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等,2019-2020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2.8亿元。二是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作用,落实普惠性稳岗返还政策,延长经营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实施期限,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累计返还企业失业保险费13.6亿元,共惠及企业1.1万户次、职工124.4万人次。三是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扶持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提振消费市场信心,促进内外贸易循环发展,扩大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五年来,累计安排下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商贸企业补助资金、促消费资金等共计21.2亿元。

突出重点群体,多渠道支持就业

一方面,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重点群体,持续加大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企业吸纳就业一次性奖励等补贴资金保障力度,帮助企事业单位降低用人成本,为重点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按规定落实职业介绍、劳务经济人等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7.4亿元,年均增长率5.1%。另一方面,抓住重点和难点,按照分类帮扶、精准施策的要求,着力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通过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招考规模等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资金5亿元,为全省1.8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实现就业;支持实施“千名青年见习计划”,帮助青年人通过岗位锻炼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计划实施以来,参加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和青年940人,企业留用862人,留用率92%;强化困难群体托底安置,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2.5万个,对依靠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通过鼓励返乡创业、地区间劳务协作、创业扶持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强化金融支持,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围绕企业和个人融资难、融资慢、资金链条短等问题,通过采取放宽贷款申请条件、调整提高贷款额度、下调贷款利率等措施,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不断补充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无偿提供创业贷款担保,并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五年来,累计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1.2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56亿元,落实贴息资金2.8亿元,直接扶持人员超过2万人次。设立青海省中小微企业公益性续贷周转资金池,先后注入财政资金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规范化、透明化低费率的续贷周转业务,解决其贷款周期与生产周期错配导致的续贷难、过桥成本高等问题,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续贷资金支持,降低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注重人才培养,促进高质量就业

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2019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一次性筹集6亿元,支持开展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采取“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企业职工和城乡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2019-2020年,累计安排专账资金2.3亿元,培训13.7万人。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企业、高职院校等资源优势,为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五年来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向全省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高技能人才。推动实施青海学者、优秀专家、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项目,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引进人才智力,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就业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坚持精细化管理,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创新资金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就业资金直达机制,按照“当好过路财神、不当甩手掌柜”的要求,同步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修订完善就业补助等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项就业资金的支出范围、对象、标准等,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就业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确保发挥资金效益,推动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