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485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6847字,配图36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1年5月6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专辑“奇妙的地缘”里,其他同类文章也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
349. 云南简史——从楚人南征到卢汉起义的2300年大事记
166.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开平碉楼瑞石楼的故事
91. 想去海岛浪,一亿人的广东有哪些选择—湛江东海岛
90.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广东阳江海陵岛
18. 不读历史,你以为是个荒坡,从沙路炮台的发掘来看近代广州城防13. 不读历史,你就不是在旅行,广西兴安灵渠的故事10. 不读历史你就只是在看风景,两千年前犹太人最后的堡垒马萨达要塞
7. 不读历史,你真以为是商朝遗址?这里的确值得一去
当通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被途经中国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路线所替代后,南中国海就不再太平了。
大明朝经历了初期太祖、太宗二帝的拓展,庙堂意愿转向保守,这可能是有“小富即安”的固有思潮在作祟,也可能是“休养安民”的总体思路占据上风,总之,大明朝在西北退守嘉峪关,在西南退守镇南关,在东北退守山海关,同时开启海禁,重修长城(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朝重修的产物),变成了一个与宋元时期截然不同的封闭社会。
图1. 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的明朝疆域,被封闭在长城和大海之间,彼时的东南大岛还是土著和海盗的乐园
只有在华南的广州,才开放了以“朝贡”为名义的中外贸易,当然,由于显而易见的海内外贸易价格差距,这种贸易成为各方无法忽略的利益焦点。
自明朝起,横行于中国南海的海盗就日益猖狂,他们喜欢盘踞在沿海小岛上,巅峰时期拥有的海盗船多达千艘,与西方的北欧海盗、加勒比海盗和地中海海盗不同,这些海盗并非把打家劫舍作为唯一的生存之道,否则就算是把商路劫光了也养不活这么多人,南海的海盗集团实际上更多是海上走私贩的角色,利用大明的海禁漏洞,寻求对华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图2. 历史上最有名的中国女海盗——郑一嫂,原姓石,乳名香姑,活跃于1807-1809年,因一个被绑票的英国人格拉斯普尔回忆录《可怕的海盗》而闻名
图3. 《加勒比海盗》里的中国女海盗造型,原型就是郑一嫂
当然,总有一些规模不那么大的海盗是专业干打劫的,包括沿海的一些地区,就经常会受到海盗的洗劫。因此,在广东沿海就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民居——碉楼。其中尤其以五邑开平地区最为集中。
碉楼的原型,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建造的碉楼很明显带有浓厚的欧洲城堡的血统。一般认为,欧洲式的城堡是中世纪的产物,由于大大小小的领主被固化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而且面临着北欧海盗或地中海海盗洗劫的危险,从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欧洲兴起修建城堡的风潮,到1905年时,仅在法国境内就统计出1万座城堡。
图4. 一座建立在峭壁上的欧洲古堡,可见其易守难攻
图5. 海岸边残留的城堡遗迹,这里显然有防御海盗侵袭的考虑
与古代中国倾向于使用城墙围起城市的核心区不同,欧洲城堡只供少数贵族和防御的士兵居住,因此存放的粮食和水足够坚持很久,而中国式围城需要养活的人口较多,比如在著名的襄阳围城中,宋军就需要多次打破封锁向内输入补给。
图6. 描绘中国古代水战的画作,船首尾上扬应为海船,使用火器互击
欧洲城堡主要形成了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罗马式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半圆形屋顶和从古罗马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的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罗马式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
图7. 位于西班牙的洛尔古堡,罗马式建筑,建于公元12世纪
哥特式建筑一个重要外观特点就是又高又尖,而且会采用大量大幅的玻璃导入光线,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升腾感,非常适合用来做教堂一类的宗教场所。因为哥特式建筑带来的升腾感,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欧洲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对其精美的喜好。
图8. 哥特式古堡,注意其高耸的屋顶风格
图9. 广州的石室教堂也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以上两种建筑风格在欧洲盛行,不分伯仲,但在实用性上,缩水版的开平碉楼更倾向于前者,并混搭出多种本土化的风格。但是,建筑材料多半来自海外进口,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无法生产钢筋水泥,只有石料可在附近的山上开凿运来,水泥被称为“红毛泥”,因为买卖的商人常是红发碧眼的“红毛”。通常在香港采购后,以船运至故里。
图10. 欧洲人描绘的与大清官员打交道的场景,当时将荷兰人称为“红毛鬼”
开平碉楼早期的设计图纸必然是来自海外,施工单位是本地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中后期的碉楼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在设计,能把西方风味和中式家居结合在一起,也算是开了眼界。
图11. 开平锦江里村瑞石楼的顶部建筑,混搭了多种风格,并且装饰精美
之前曾经介绍过开平碉楼中最大的一座瑞石楼的故事,实际上,由于碉楼的造价昂贵,很多碉楼也是以村落或同姓为单位集资建造的共有楼,以作应急使用。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村庄是有钱人聚居,整个村子里全部是碉楼,比如塘口镇强亚行政村下的自力村,就以自力碉楼群而成功申遗。
图12. 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此地当时也是镇上有名的“富贵村”
自力村俗称黄泥岭,包括安和里(犁头咀)、合安里、永安里三个小村,在土改时期才合称“自力村”,取自食其力之意。强亚的一些外出海外谋生的方氏族人,在衣锦还乡后纷纷到这里买地建碉楼,逐渐形成了碉楼群,而且是清一色的碉楼居庐,这里其实是当年的“富贵村”,才有这般景象。
图13. 位于蚬冈镇东和村的中坚楼是最具备哥特式风格的碉楼,始建于1918年,当地俗称为“机器人楼”
自力村现存的15座碉楼按照建成年代分别是1917年的龙胜楼、1919年的养闲别墅、1920年的球安居庐、1921年的云幻楼、1922年的居安楼、1923年的耀光别墅、1924年的竹林楼、1924年的振安楼、1925年的铭石楼、1926年的安庐、1929年的逸农楼、1930年代饿叶生居庐、1934年的官生居庐、1935年的澜生居庐、1948年的湛庐。
图14. 塘口镇方氏灯塔的顶部照片,此楼高5层,下面3层存放物品和暂住
更多的村子里,碉楼是公共财产,也是村里人的避难场所。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位于村口制高点的更楼(灯塔),多配备有探照灯和报警器,是周边村落联防的产物,更楼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现存总数的12%。最典型的一座更楼是位于塘口镇北面山坡上的方氏灯塔,是强亚、宅群两村的方氏乡民及海外侨胞集资,于1920年建成。
图15. 德国防空部队在使用探照灯,后期的探照灯兵大量使用了女性
方氏灯塔高18.43米,分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配置有从德国进口的发电机和探照灯,老一辈村民谈起这套探照灯总是充满自豪:“灯光射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书读报,照到附近的小鸡,小鸡能晕倒”,方氏灯塔到水口镇的距离大约是20公里。
这些倒也并非全是吹牛,日俄战争时期,双方就用探照灯在夜晚搜索敌舰。二战时期由通用电气制造的探照灯使用直径达152.4厘米镀铑的盘状凹面镜,通过专用的15千瓦的发电机,尖峰可输出达8亿烛光的碳电弧光源,有效照距达45到56公里。
图16. 曾在我军装备的探照灯部队接受检阅
第二类碉楼是以防御匪患或躲避洪水用的众楼,这也是最初建设碉楼的初衷。现存最早的迎龙楼位于三门里村,历史上叫做“迓龙楼“,建于明嘉靖年间,但缺失具体落成的年份。据说还有一座更早的三层碉楼瑞云楼,由最早到芦阳村定居的芦庵公四子关子瑞出资修建,迎龙楼则是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徒夫妇出资,可惜的是1926年为兴建水利拆毁了瑞云楼。众楼现存473座,占总数的26%。
图17. 开平最早的碉楼“迎龙楼”,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第三层是1920年加盖,至今也有101年历史了
第三类是即可满足居住,兼顾防御用户的居楼,与中国北方的大院落不同,五邑地区的富贵人家时刻需要留意防盗匪,不得不上楼居住。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建筑通常不会超过三层,因此碉楼多半采用海外进口的建筑材料,才能够普遍建到5至7层高,最高的瑞石楼达9层,占地仅92平方米,高28.37米,与此对比的是,同一时期1922年在广州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南方大厦也只是13层50米高。居楼现存1149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62%。因为造价昂贵,由一家人独资建设的居楼的确是一种炫富的手段。
图18. 1922年建成的广州南方大厦是当时的最高楼,13层50米,即将迎来百岁
开平碉楼的建设高潮期大约是在清末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那二十多年,原因可能是清末动荡局势刺激了建楼的需求,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又影响了海外材料的进口。据说建成的开平碉楼超过3000座,现存1833座(2007年数据)。
建成的碉楼是否真的发挥了作用呢?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数据并不多。
民国初年,开平县马冈镇土塘至恩平一带有多股土匪出没,匪患猖獗。马冈镇在塘口镇北面,相距不过三四十公里,境内有394米的百立山等低山丘陵,由于距离开平县城较远,民众穷困。
图19. 姜文的《让子弹飞》选择在碉楼背景的南方拍摄并非没有道理,只是立场站歪了
民国六年(1917年)中秋后的第二天(10月1日),土塘的土匪冲向冈陵村西堡抢劫,与村民发生冲突,多人伤亡。开平县派出军队剿匪,“听闻土塘上下相连,尽是匪贼。军队一直向前追而土匪都已经逃走,不知去向。”
乡人听到枪炮声,与军队交谈情况。然而土匪势大,军队一退,复又还归。其中梁姓村民怀疑是人为隐患,于是迷惑群众串通土匪,要将杨姓赶尽杀绝。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黎明时分,千余名土匪蜂拥而至冈陵村,掠走100多名乡民,伤亡者70多名,并纵火烧村,连带着把四九圩一并抢劫了,满街都是悲凉的哭啼声。遭难的村民或投奔亲戚,或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村子才恢复平静。
图20. 《让子弹飞》剧照,背景的铁血十八星旗正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旗
一位杨姓小贩在四九圩经营茶楼和油糖杂货生意,写过长诗《贼仔末路歌》记录当时的情况,在坊间流传,摘录一段如下:
“且说四九冈陵乡,世居原本是姓杨。男女几千同居住,循规蹈矩亦贤良。或有采樵来度日,或有耕种做口粮。或有求财走西北,或有谋生往南洋。个个安分和守己,上下和睦远传扬。久处太平遭贼劫,民国六年起祸殃。时逢八月中秋节,后来二日遭强梁。提起笔来泪汪汪,笔和泪下写几行…………”
类似的匪患并不止这一次,11年后,又发生了一件更为轰动的大事。据《开平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六月,匪动古宅骑龙马方姓,掳男妇二十多人,毙十多人,焚屋二十三间。”
图21. 姜武领衔带人反水攻打黄四郎,正应证了那句“谁赢他们跟谁”
而在1992年的《开平县大事记》中,提及此次的匪患实际是邻村关姓暗招,起因竟然是两姓争夺路基存恨。这次事件属于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案,故而有不少文献提及。20世纪80年代,自称曾参与了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开平新县志》编撰工作、在《开平文史》发表过多篇文章的刘华在《火烧“骑龙马”——开平华侨血泪史话》中,对该事件进行了详述。
事情的缘由大致是这样的,位于开平县塘口镇的古宅乡(现宅群村)(当时又称“骑龙马”,因曾有人称其为龙脉之地而得名)原来是方、关两姓聚居地,村里共有28座房屋和3座碉楼。
图22. 荣桂村(骑龙马村)的门楼,建成年代不明
1927年,方姓归侨组织了建村会,向关姓和伍姓购买了附近土话唤做“骑龙马”的土地建立新村,以便同姓聚居。为了保障建村顺利,方姓人给关姓地主当权派的关鹤琴进贡了六万多大洋。不过,如此大的一笔进贡走漏了风声,给当时号称“乡长王”的中庙乡乡长关纪云获知,关纪云怀恨在心,图谋不轨。
关纪云指使地痞流氓纵火焚烧了关姓的一间小屋,然后嫁祸给方姓人,挑起两姓族人纠纷,试图从中获利。方姓人势力较弱,有些迁回旧村暂居,有的白天躲避,晚上才回到碉楼住宿。
图23. 俯瞰荣桂村(骑龙马村),仍然是20多户,其中7座楼为经历惨案而未重修
为息事宁人,方姓人约请塘口附近的周、李、谢姓望族,共同派出代表约请关纪云,表示愿意赠送数千元茶钱以求得和解。关纪云嫌少不肯接受,反而串通土匪关龙、张沾、赣四等人,于1928年6月14日早上,洗劫了骑龙马村的方姓归侨和侨眷。
洗劫是血腥残酷的,方姓村民的23座房屋和2座碉楼都被烧毁,方姓侨眷21人被掠走囚禁在四九土塘的土匪窝,勒索巨额赎金。全村的财物也被劫掠一空。
被劫掠的一家户主名为方富铭,当时正与自己的母亲、妻子在家,他持枪依据房屋反抗土匪,最终遭土匪纵火,三人俱亡,可怜当时方妻已近临盆,可谓三尸四命。
图24. 位于村口的荣桂楼,这应该是一座众楼,但当天未知是否庇护了村民
图25. 荣桂楼内的射击孔,注意内部开口不大,射界并不是很好
如此惨案必遭天谴,当局拖拖拉拉派李崇如率五个连士兵前往剿匪,又付出了五尸六命的代价后,才平定了这股匪患。民国18年(1929年)5月8日,当局将祸首关如渊、关朝相依法枪决。后来当地为了纪念领军的李崇如,在隔壁的四九村建造了一座崇如亭,至今尚存。
中山大学历史系徐淑静在其论文《匪患与民国广东五邑侨乡社会——以火烧“骑龙马”事件为例的探讨中,对刘华的故事也比较认可。然而,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个版本,出自张国雄和梅伟强两位教授合著的《田野调查》一书。
图26. “骑龙马村事件”曾经轰动一时
据骑龙马村当时的村长方惠宁回忆,村里28户中,24户姓方,只有4户姓关,为了争夺村前的一块土地,两姓起了矛盾,人数较少的关姓人就请了赤坎镇的关姓土匪前来报复。当时,留守村中的方姓人仅有100余人,多为妇女儿童。
土匪在早上七八点钟到达,有刀有枪,先将村子包围,然后以煤油纵火焚烧,24户方姓中,23户均被焚毁,只有一户因顽强抵抗而幸免于难。被抓走的方姓人成为人质,要求每家带3000银元去赎人。
这个幸免于难的户主名为方创伦,当时家中只有其母亲和刚过门的媳妇在家,方创伦的母亲出身婢女,胆大而果敢,和媳妇人手一支枪,看到土匪接近就开枪射击,迫使土匪也是放火烧房。
图27. 荣桂坊村内曾经被焚毁的居庐,一直未修复而保留至今
大火渐渐蔓延开来,屋子里无水救火,情况危急。到黄昏时分,土匪押着人质离开后,方创伦的母亲和媳妇才以淋湿的棉被蒙在头上,冲出火海逃生。
大火燃烧了数日,村里的100多人,有些得到风声提前逃出村子,有些躲在楼里幸免于难,有些受不了大火逃生,被土匪掠走。方惠宁家的屋子也被烧到仅余下四面黑乎乎的墙壁,其母亲和奶奶被捉为人质,最后在乱局中双双亡命。
图28. 建于邻村四九村的崇如亭,保留至今但似乎人迹罕至
方创伦家成了当天唯一没有人被烧死和掠走的家庭。但是,方家媳妇被当时的惨状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直到其去世之时,但凡听到消防车的鸣笛声都会唤起她曾经火海逃生的恐怖记忆。
方创伦被焚毁的旧居原本是一座两层的普通传统中式楼房,他本人早在16岁那年就被“卖猪仔”到美国旧金山挖金矿,后来赎身后在唐人街经营“天宝堂”中草药店,在旧居被焚毁十年后,方创伦寄回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旧址重建了居室,取名为“创园”。
图29. 俯瞰“创园”,注意其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上下三层,堪称豪迈
图30. “创园”的大门,用色鲜艳,门口两座高脚杯式样的花盆非常有特色
图31. “创园”内保存完好的楼梯扶手和鲜艳色彩
这座创园可谓一个气派,共三层,建基就占用了两块地基,首层面积达到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600平方,这在当时也属于名副其实的豪宅。因为外墙均为白色,露台的顶部涂以粉红色,楼的入口处有着两座形似高脚杯的大型花盆,彰显了设计师和屋主的独特风格品味,当地人对其还有一个形象称呼“白楼”。
1937年,“创园”落成,宣示着生生不息的顽强气质。方创伦的子孙在海外开枝散叶,已经怀孕的方家媳妇诞下的孩子已经传递到第五代方少华。这座楼,至今仍然在现名“荣桂坊”的村子里屹立不倒。
在焚村事件中被烧毁的23间房屋中,只有7间没有重建。村里原有的4户关姓人家后来也离开了。这一事件随后以“火烧骑龙马”而闻名,成为研究四邑地区匪患和碉楼作用的重要案例。
图32. 这个有故事的村庄和有故事的碉楼吸引了不少人,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冷门的去处
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说,我们哪怕简单地用华北平原的日军碉堡来做个对比,同为钢筋混凝土的多层结构,日军碉堡多为圆柱形以获得无死角的射界,同时,纯防御性质的碉堡射击孔外小内大,便于机关枪摆放和射击,而碉楼的使用者不可能有这么强大的火力,射击孔比较小,经常使用的可能是驳壳枪一类的单兵轻武器。而且过于庞大的射击孔也会影响楼宇的通风。
图33. 被攻克的日军碉堡,射击孔较大,似乎是砖砌,半边已经被毁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来看,碉楼这种兼具避难、居住、放哨、防御、景观多种功能的特色建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书写下笔墨浓重的一划。开平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视野开阔,同样是广东在近代中国崛起的一大原因。
图34. 由塘口人后裔创作的时局图,高清版可以看得更细致
最后补一张大家都看过的画作《时局图》,就出自祖籍开平县塘口镇潭溪村的谢缵泰之手,他除了眼光独到,画作厉害之外,还是中国历史上首位飞艇设计师。这幅画是他1898年26岁时所作,此后他又多次参与反清革命。
图35. 位于塘口镇的宝树楼,看看这风格像谁?
图36.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拜占庭时期建筑
本文并非广告,只是留作2021年这个繁忙的五一节的纪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