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河和大沙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叫箝口的地方,这是旧时从东部的大鹏、沙头角西去深圳的必经之地。
箝口大致位置
相传,为了争夺此地,打鼓岭居民曾多次和黄贝岭村民发生冲突。由于黄贝岭张氏人多势众,打鼓岭则人丁单薄,难以抵挡攻击,于是在村内设立一个大皮鼓,当张姓来袭,便立即击鼓通知区内群众,拿起武器,合力抗敌。由于击鼓卫约成了本区的一大特色,“打鼓岭”因此得名……
打鼓岭
@深港小怪兽
打鼓岭地名来源是相传,不过,19世纪中后期,两地的确因箝口而爆发过冲突。
箝口的利益
在沙头角人自己的墟市——东和墟建立前,沙头角的客家人都要翻山越岭去往深圳墟交易。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沙头角的乡民都会去往十几里外的深圳墟趁墟。而去往深圳墟的路上必然经过箝口。同样,位于深圳河南的许多村庄去往深圳墟也必须要经过此地。
1875年深圳一带墟市与村落分布情况分布图
@建筑名苑
离箝口仅有三里路的黄贝岭人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一片地。十七世纪中叶起,张氏一族控制了箝口,在此修建了一个过河的渡口。渡口修完后,几方势力平静地渡过了一百多年。
箝口的位置
这一百多年,虽是平静,但由于沙头角和打鼓岭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来往深圳墟的人员越来越多,通过渡口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无论什么时间过箝口,坐船过河需要交钱,而钱都落入了张氏的口袋,如果遇到红白喜事,过河时还被坐地起价。这笔钱,沙头角人和打鼓岭人现在都不太愿意交。
修桥的冲突
这时候,当地的士绅站了出来,向新安县的官员提出申请,要在箝口附近建一座桥,以摆脱张氏的控制。不过,他们也只是同政府打声招呼而已,并不在乎政府是否同意,因为此时无能的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1860年,由士绅牵头,打鼓岭各个家族出钱,需要过河的村民准备建筑材料。该用的建筑材料都堆砌在深圳河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要修桥了。
1928年时的深圳墟一带
工程一开始十分顺利,不过乡绅们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没错,黄贝岭人十分愤怒,修桥之事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准备破坏修桥行动。 半夜,张氏族人来到深圳河边,将当天修好的工程全部破坏掉,并将打鼓岭一方留下来守夜的村民也暴打一通(当然这是打鼓岭人的说法)。 当闻讯而来的打鼓岭村民到达时,张氏早已经撤回黄贝岭。
描绘清末械斗的画
次日,修桥继续。傍晚,张氏的拆桥行动也在继续。忍无可忍的打鼓岭村民骂了起来,然后说,动手吧!
打鼓岭六约
关于这次打架,材料非常少,只知道张氏和打鼓岭村民使用冷兵器,在深圳河两岸打了一场,各有死伤。且住,一起提出修桥的沙头角人呢?沙头角人并没有加入这场战斗。
打鼓岭包括上山鸡乙、下山鸡乙、大埔田、木湖、瓦窑、瓦窑下、禾径山、竹园、李屋、坪洋、坪、松园下、香园围、得月楼、周田村、塘坊、新屋岭、凤凰湖、简头围、罗湖等
原来,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打鼓岭地区的人并不想也没能力和张氏发生冲突,因为除了黄贝岭,张氏还有向西、湖贝和水贝等村庄,势力强大。而打鼓岭一带的村子,有本土也有客家,并没有团结在一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尽管新安县受波及非常小,但由于清政府失去民心,东部的一些小村子为了抵御匪患,联合起来。打鼓岭在此时就成立了“六约”,沙头角一带则有“十约”的出现。
沙头角十约地图
在和张氏打起来之前,打鼓岭六约联系了沙头角十约,但沙头角十约拒绝了“邀请”。他们可能并不想同张氏发生冲突。此外,东和墟也在几年前建成,沙头角人也渐渐摆脱了“深圳墟依赖症”。为了一个和自己利益关联不大的事跟人打架,不值当。
第一座桥
第一次械斗后,双方进入了停战期。“线下”的斗争停了,“线上”的斗争仍在继续。打鼓岭一方绕开新安县,直接将官司打到了省里。
广东巡抚部院
按照打架的时间点,当时的广东巡抚为耆龄
在给当时省长(巡抚)的诉状中,打鼓岭村民指责,张氏一族给当地官员行贿,导致地方官长期不能妥善回应他们要求建设桥梁的正当诉求。一座桥能惊动省长,这个打鼓岭人的公关水平可见一斑。
不管怎样,很快省里面的命令下来了。在经过“多方多轮会谈”后,1861年春天,官方同意打鼓岭人在箝口修建桥梁。
过了深圳河(莲塘河),还有一道沙湾河
不过,打鼓岭人并没高兴多久。他们过了河之后,还有一条沙湾河阻拦在他们面前。沙湾河依然是掌握在张氏族人手上,因为官员们只同意在深圳河上修桥,并没有答应打鼓岭村民可以在沙湾河上修桥。
交锋结果
这次事件下来,张氏失去了深圳河南岸的影响力,打鼓岭成功地在深圳河上建了桥。但是,沙湾河依旧在张氏的控制下,打鼓岭人虽然过了深圳河,但要去深圳墟,依然要乘坐黄贝岭人的船过沙湾河。
十九世纪东和墟地图
1861年后,双方时不时的会发生小摩擦,但大规模的冲突很少再发生。而沙头角十约的人也同打鼓岭六约重新修好。随着东和墟的壮大,他们盛情邀请了打鼓岭六约的村民去沙头角做生意和消费。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打鼓岭人依然是到深圳墟和东和墟趁墟。
1912年粉岭到沙头角的铁轨
@香港火车博物馆
1910年,广九铁路英段正式通车。1911年,港英政府同意北约理民府的建议,意兴建一条轨距2英尺(61cm)的窄轨铁路,由粉岭通往沙头角,其中经过了打鼓岭。
第二座桥
时间来到了民国年间。1920年8月,海丰人陈炯明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陈炯明在广东推行联省自治。
陈炯明
1921年的春天的一个墟日,来自沙头角十约和打鼓岭六约的几位乡绅在东和墟的东和局内商量事情。谈话间,他们又提到了造桥的事。直到今日,深圳墟和沙湾河依然控制在张氏手上。尽管沙头角有东和墟,但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利益纷争逐渐加剧。
在民国期间,打鼓岭人一直也想继续在沙湾河上再修一座桥,但黄贝岭人一直不答应。
1931年日军地图深圳墟一带
于是,沙头角和打鼓岭的几位乡绅写了一封联名信给了陈炯明。信中陈述了打鼓岭人过河的难处以及黄贝岭人提出的修桥建议(不过打鼓岭人认为这个建议太过荒诞)。打鼓岭人还提出,阻止修桥的只是黄贝岭的一小撮人,他们说修桥破坏了风水,借此煽动族人。同时还顺便告了当时的县长一状,认为他拉偏架。打鼓岭人只希望能修桥。
1926年时的深圳墟一带
@西葫芦
陈炯明接到信后,同意了这份联名信的请求。他批示说,阻挠建桥“根本无关风水,只是担心失去渡船收入”,况且沙湾河作为公共领土,任何人都无权反对修建桥梁取代渡船,更不可用暴力阻挠修建桥梁。他下令修建桥梁的工程继续。他也派人着手调查对邱县长的指控。很快,邱县长被免职了。
1925年,这座打鼓岭人念了几十年的桥,终于建成了。
资料来源:
《为了在深圳河上修座桥,他们花了七十年,还不停干仗告状打官司。 》
《桥与渡口:跨世纪的纷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