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青铜纹;传统文化;结合

一,紫砂壶的历史渊源

我国的陶瓷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考古发现,在江苏宜兴境内就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留的陶器,其中就包括陶盆、陶碗、陶鼎等。这些陶器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陶器遗产之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需求的增加,加快了陶器手工业的发展步伐,到了宋朝,日用陶器的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准,开始出现部分以紫砂作为原料的日常用品的器物,在此期间并没有把其作为特定的茶具来使用。根据史料《天工开物》中记载:“万室之过,日勤千日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由此可见,到了明朝,陶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繁荣的状态,并且紫砂具有的特性被一些民间艺人发现,在当时的民间饮茶需求的推动下,紫砂壶的制作逐渐脱离传统的陶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制作工艺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朔良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朔良作品欣赏

到了明代晚期,是紫砂壶成型工艺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其创新了紫砂壶的基础工艺技法,几乎后世的紫砂壶艺人都是建立在时大彬的基本成型技法的基础之上,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工艺技法。

二,中国传统青铜纹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主要出于人类原始社会的巫术,《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在回答楚子的问题时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在王孙满看来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在远古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类对于天灾的无奈、恐惧与彷徨,在当时原始的背景之下信仰成了唯一的救赎,使得人们不断寻求天神的庇护,人们模仿某种猛兽,通过刻画兽面或者人身兽首等方式,典型的就是饕餮、夔龙、凤鸟等,这些神兽其实就是挑选现实当中动物的各个部分拼合而成,人们相信这些包含特殊寓意的纹样能够“辟邪免灾”,庇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提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在周朝青铜器物上就使用了大量的饕餮纹,一方面是告诫人们贪吃必害己,另一方面是暗示人对猛兽的敬畏和恐惧,表现出当时人类对其恐惧又崇敬的矛盾心理。在青铜纹中采用极少的人形装饰,大量采用饕餮的面型是人类恐惧心理的投射,是对异族的恐惧,也是激励本族群战胜环境和天灾的化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朔良作品欣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原始运用石器到会使用工具、武器。与天灾和猛兽的斗争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制品以礼器为主,其作用有区分社会地位“,明贵贱,辨等列”“纪功烈,昭明德”等。青铜器的饕餮纹由原先的主导地位到了后面,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小蛇和龙纹相互的穿插和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该时期可以说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题材变为“宴乐、攻战、采桑”等。

青铜纹样的演变可以说是跟随人类社会的演变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由原本的图腾崇拜、祭祀礼仪演变为带有政治性的礼仪工具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此外,青铜器纹饰的演变还与装饰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与工匠的创造心理及使用者的欣赏趣味等相关。其所承载的装饰观念与审美意识长久地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青铜纹的形式之美

一,是完整统一性。青铜纹的使用和展开都是随着器物的外形变化而发生变化,其力求达到和器物相得益彰的效果,没有突兀感。二,是对称性。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彩陶和玉器的纹饰就出现了对称分布的原始纹样,到了青铜时期,几乎所有器物依然带有这种特点,并且对称分布也不是绝对的,同时还有中心对称的规律,如四瓣花纹等。青铜纹样同时也具有韵律性的特点,纹样有主有次,主要的纹饰和辅助的纹饰搭配得当,有紧凑的部分,也有疏松的部分。

2.节奏性与韵律性

节奏感也可以理解为韵律感,在青铜纹样中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的布局当中,也体现在局部。青铜纹样的分布有主有次,在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上往往有紧凑的部分也有空白的部分,点、线、面等要素的合理运用构成了丰富的画面效果。每个历史时期的青铜纹的布局和节奏感也有所不同,纹样更加规律有序。到了汉代,青铜纹样更加的自由化、丰富化,图1这件西汉早期的铜镜中出现了以花卉为主的草叶纹,并且中间夹杂着一定的螭龙纹样,外圈出现了几何样式的图样,几何形图案由原本的辅助作用变成了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三,青铜纹样在现代紫砂壶设计中运用

1.纹样运用设计原则

不管是哪种传统纹样,在其独特的视觉造型背后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传统纹样要想得到传承就需要合理地运用到设计当中。首先,要在充分了解紫砂壶工艺的基础之上,在不影响壶的基本功能的情况下,把握视觉上的主次、节奏、韵律等要素进行设计。同时,要熟悉每个独特青铜纹样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文化属性的基础之上,使青铜纹样题材和各个壶的主题相一致。

2.纹样运用案例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鸣壶欣赏图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朔良凤鸣壶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三足鼎欣赏图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朔良青铜三足鼎欣赏

青铜三足鼎(见图3)。青铜三足鼎以青铜鼎作为原型,大胆创新,放弃了紫砂壶以往的矮足,采用三高足,富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该壶造型宛如一个香炉,造型似有古韵的仙家气韵,宛若祥云飘飞,鹤鸣于天,缕缕檀香沁人心脾。其雕刻的纹样更有吉祥如意的祈福之意,传达出内心最为真挚的祝福。

四,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饕餮聚宝盆图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界开始强调找回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找到属于中国的设计元素。那么何为中国文化,是被发掘出来的古物上的图案还是器物本身?

紫砂壶最初只是作为饮茶器具,逐渐转为一种承载文人墨客的艺术品。青铜纹虽然其原本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依然存在,在当今设计和手工艺界依然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青铜纹样和紫砂壶都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擦碰出了绚烂的火花,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给现在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指导。#文化#

紫砂起源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研究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紫砂特点

紫砂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