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自先秦以下,士人阶层地位越来越高,渐渐成为王朝统治的核心利益阶层。2000多年来,天下的治理为皇权与士权共治。只不过皇权日盛,而士权渐微,慢慢的由共政的角色,向辅政的角色转化,最后沦落为皇权的奴仆。期间,各大利益集团为了各自的核心利益,拉帮结派,这就是封建王朝中“党”的来由,和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党争不断,从来就没消停过。其中最著名的有四次,直接导致王朝统治政治基础崩溃,核心利益阶层分道扬镳,最终王朝覆灭。

一、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

Ø 起因:起于外戚干政,桓灵二帝利用宦官集团去削弱外戚势力,外戚拉拢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相抗衡,惨烈内斗,导致天下大乱,最后以汉少帝时袁绍带兵入宫屠杀宦官集团而结束。

Ø 对抗双方桓灵二帝+宦官集团VS外戚+士大夫集团

Ø 后果:天下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汉廷实际上已经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至汉献帝24年,曹魏代汉,汉朝灭亡。

二、 晚唐牛李党争:

Ø 起因:唐代中晚期,皇权势微,唐文宗、宪宗为了挽回颓势,重用宦官集团掌控朝政。期间,士人集团中的旧门阀集团,作为先期既得利益者,一直对新晋寒门士族进行打压,寒门士族奋起反抗

Ø 对抗双方:以牛僧孺为代表的寒门士族(牛党)VS李德裕为代表的旧门阀集团(李党)

Ø 后果:双方为了打败对方,纷纷依附于宦官集团,导致整个士大夫集团沦为宦官集团手中的政治筹码,权力越来越掌控在宦官集团手中,皇帝反而成了摆设,地方军阀各怀鬼胎。最后来了个混世魔王朱温,把旧门阀宦官集团、皇帝来了个团灭,寒门士族兴起。

三、 北宋新旧党争:

Ø 起因:北宋到了中后期,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一部分士大夫,认为非变法不足于图强,前期有仁宗、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对贵族官僚的利益形成冲击;后面有神宗、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新政变革对旧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形成冲突,引起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士大夫集团反抗,形成新旧党争。新旧两党之争,实际上是士大夫集团内斗,斗争的焦点是天下利益为重,还是贵族官僚士大夫利益为重。双方互有胜负,直至北宋灭亡仍无休止。

Ø 对抗双方: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VS夏竦、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

Ø 后果:北宋新旧两党之争,对公不对私,是一场君子之争,但也就是这场君子之争,造就了以蔡京为代表投机派的兴起,宋徽宗在蔡京等人的引领之下,最终将王朝带入了灭亡的途径。

四、 明代中晚期党争:

Ø 起因:明代一直存在党争,初期的浙党与淮西勋贵之争,中期的南北党争,后期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对王朝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制造这个后果的祸首是嘉靖皇帝,他通过大礼仪事件,将传统道统自由裁量权、解释权从文人士大夫集团手中夺了过来,让士权沦为皇权的辅助、甚至奴仆,造成皇权与士权的分裂及核心士大夫集团分裂,破坏了明王朝执政的政治基础。此后,双方互不信任,在核心利益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为了制衡士权,后续的皇帝重用宦官集团及其依附者,对异己者进行残酷打压。这场斗争延续到明亡都没结束。

Ø 对抗双方:东林党VS阉党

Ø 后果:直接破坏了明王朝执政的政治基础,皇权与士权在核心利益方面分道扬镳,朝廷的政策很难在地方得到真正执行。最后造成国家危难之际,无人可用、无物可用,无力回天,倒在了李自成和满清的脚下。

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明以后传统士大夫“家国天下”的理念进一步弱化,奴性文化盛行,最后直接沦为皇权的奴仆。